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1-14页 |
2 材料 | 第14-16页 |
2.1 药物 | 第14页 |
2.2 实验菌株 | 第14页 |
2.3 培养基 | 第14页 |
2.4 其它试剂 | 第14页 |
2.5 主要仪器或设备 | 第14-16页 |
3 方法 | 第16-23页 |
3.1 细菌的收集、鉴定及生物被膜菌的筛选 | 第16-17页 |
3.1.1 收集、筛选 | 第16-17页 |
3.1.2 PA66的鉴定和药敏试验 | 第17页 |
3.2 生物被膜体外模型的构建的条件 | 第17-18页 |
3.2.1 生物被膜菌的预激活 | 第17-18页 |
3.2.2 LB肉汤的浓度对生物被膜的体外模型建立的影响 | 第18页 |
3.3 PA66生物被膜成膜的规律 | 第18-19页 |
3.4 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PA66的最小抑菌浓度(MIC) | 第19-20页 |
3.4.1 培养基 | 第19页 |
3.4.2 抗生素储存液的制备 | 第19页 |
3.4.3 接种物制备的浊度标准 | 第19页 |
3.4.4 直接菌悬液法 | 第19页 |
3.4.5 制备和储存稀释的抗菌药物 | 第19-20页 |
3.4.6 结果判定 | 第20页 |
3.4.7 PA66生物被膜菌对多粘菌素B的MIC测定 | 第20页 |
3.5 生物被膜分散活性物质抗菌药物的体外联合抗菌活性 | 第20-21页 |
3.6 生物被膜分散活性物质和抗生素联合作用消除生物被膜 | 第21-23页 |
3.6.1 构建生物被膜模型与消除实验 | 第21页 |
3.6.2 荧光染色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被膜的消除情况 | 第21-23页 |
4 结果 | 第23-34页 |
4.1 PA66药敏试验 | 第23-24页 |
4.2 PA66的浮游菌和生物被膜菌同时进行鉴定 | 第24-25页 |
4.3 生物被膜体外模型构建的影响因素 | 第25-28页 |
4.3.1 生物被膜预激活促进生物被膜的形成 | 第25-26页 |
4.3.2 低浓度LB肉汤促进生物被膜形成 | 第26-27页 |
4.3.3 生物被膜成膜规律 | 第27-28页 |
4.4 生物被膜使PA66对多粘菌素B的MIC值增高 | 第28-29页 |
4.5 生物被膜分散活性药物与抗生素联合消除生物被膜 | 第29页 |
4.6 药物联合作用消除生物被膜的效果 | 第29-33页 |
4.7 75%的酒精对生物被膜的作用 | 第33-34页 |
5 讨论 | 第34-37页 |
5.1 生物被膜体外模型的构建 | 第34-35页 |
5.2 浮游菌和生物被膜菌的MIC | 第35页 |
5.3 生物被膜的消除 | 第35-37页 |
6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综述 | 第40-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