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南开发区不同井网可采储量评价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7页 |
目录 | 第7-9页 |
前言 | 第9-13页 |
0.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0.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0.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1页 |
0.4 主要研究成果与认识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3-18页 |
1.1 研究区特征 | 第13-16页 |
1.1.1 区域概况 | 第13-15页 |
1.1.2 构造、断层特征 | 第15-16页 |
1.1.3 储层特征 | 第16页 |
1.2 开发历程 | 第16-17页 |
1.3 储量评估中存在问题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地质储量精细计算 | 第18-41页 |
2.1 储量计算公式 | 第18页 |
2.2 计算参数确定 | 第18-31页 |
2.2.1 含油(气)面积 | 第18-22页 |
2.2.2 有效厚度 | 第22-25页 |
2.2.3 有效孔隙度 | 第25-27页 |
2.2.4 原始含油饱和度 | 第27页 |
2.2.5 地面原油体积系数及原油密度 | 第27页 |
2.2.6 单储系数 | 第27-28页 |
2.2.7 储量参数平均方法 | 第28-31页 |
2.3 存在问题 | 第31页 |
2.4 计算单元划分 | 第31-32页 |
2.5 储量精细计算 | 第32-41页 |
2.5.1 储量计算区块边界 | 第33-34页 |
2.5.2 建立三角网步骤 | 第34-35页 |
2.5.3 单井控制面积 | 第35-37页 |
2.5.4 砂体厚度 | 第37页 |
2.5.5 地质储量计算结果 | 第37-41页 |
第三章 可采储量计算 | 第41-64页 |
3.1 可采储量研究现状 | 第41-42页 |
3.2 计算单元划分 | 第42-43页 |
3.3 计算情况 | 第43-61页 |
3.3.1 方法分类 | 第43页 |
3.3.2 方法选择原则 | 第43-44页 |
3.3.3 应用方法选择 | 第44-60页 |
3.3.4 最终选值 | 第60-61页 |
3.4 开发状况分析 | 第61-64页 |
3.4.1 地质储量对比 | 第61-62页 |
3.4.2 可采储量对比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详细摘要 | 第7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