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城市公共空间动态景观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引言第10-20页
    一、相关概念阐述与界定第10-11页
        (一)、环境行为学第10页
        (二)、城市公共空间第10页
        (三)、动态景观第10-11页
    二、课题的产生第11-13页
        (一)、环境行为学视角的确立第11-12页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第12-13页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3-14页
        (一)、研究的目的第13页
        (二)、研究的意义第13-14页
    四、课题的创新点第14页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比较第14-18页
        (一)、环境行为学国外研究第14-15页
        (二)、环境行为学国内研究第15-16页
        (三)、动态景观国外研究第16页
        (四)、动态景观国内研究第16-18页
    六、课题研究方法、内容与框架第18-20页
        (一)、研究方法第18页
        (二)、研究内容第18-19页
        (三)、研究框架第19-20页
第一章 城市公共空间动态景观的源流、形式与新时代特征第20-28页
    1.1 城市公共空间动态景观的源流第20-21页
    1.2 城市公共空间动态景观的形式第21-23页
        1.2.1 包含真实运动的景观第22-23页
        1.2.2 观察者或体验者视点移动造成的动感景观第23页
        1.2.3 景观效果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第23页
        1.2.4 需要使用者参与的动态景观第23页
    1.3 城市公共空间动态景观新时代的特征第23-28页
        1.3.1 展现新技术第23-24页
        1.3.2 智能交互带来新功能第24-25页
        1.3.3 更符合审美要求第25-26页
        1.3.4 趋于情感化设计第26-28页
第二章 环境行为学的相关理论阐述第28-32页
    2.1 环境行为学的简介第28页
    2.2 环境行为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与内容第28-29页
        2.2.1 环境行为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第28页
        2.2.2 环境行为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8-29页
    2.3 环境行为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第29-32页
        2.3.1 观察实质痕迹第29页
        2.3.2 观察环境行为第29-30页
        2.3.3 专题深入访问第30页
        2.3.4 标准化问卷第30-31页
        2.3.5 文献资料第31-32页
第三章 环境行为学与城市公共空间动态景观的关联表达第32-43页
    3.1 城市公共空间动态景观基于环境行为的表达第32-37页
        3.1.1 人—行为—环境第32-33页
        3.1.2 需求层级第33-34页
        3.1.3 公共空间动态景观中人的活动类型第34-35页
        3.1.4 城市公共空间动态景观中的空间行为与设计第35-37页
    3.2 城市公共空间动态景观基于知觉认知层面的表达第37-43页
        3.2.1 感觉.知觉与认知第37-40页
        3.2.2 环境知觉第40-42页
        3.2.3 环境认知第42-43页
第四章 城市公共空间动态景观影响因素、设计原则第43-68页
    4.1 城市公共空间动态景观的影响因素第43-57页
        4.1.1 人的因素第43-45页
        4.1.2 光的因素第45-48页
        4.1.3 动力的因素第48-54页
        4.1.4 时间的因素第54-55页
        4.1.5 科技艺术的创新应用第55-57页
    4.2 环境行为学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动态景观的设计原则第57-68页
        4.2.1 可意象性第57-60页
        4.2.2 标志性第60页
        4.2.3 安全性第60-62页
        4.2.4 审美性第62-63页
        4.2.5 交互性第63-65页
        4.2.6 社会性第65-68页
第五章 城市公共空间动态景观使用后评价第68-75页
    5.1 上海瑞虹天地动态景观使用后评价(POE)研究第68-73页
        5.1.1 简介第68页
        5.1.2 调查方法与内容第68-69页
        5.1.3 结果与分析第69-70页
        5.1.4 使用者动机第70页
        5.1.5 使用者行为活动特征与场地使用情况第70页
        5.1.6 场地评价第70-71页
        5.1.7 结论与建议第71-73页
    5.2 城市公共空间动态景观评价第73-75页
        5.2.1 审美与功能并重、遵循安全原则的城市公共空间动态景观设计第73页
        5.2.2 智能交互、科技倾注的城市公共空间动态景观设计第73-74页
        5.2.3 人性化、情感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动态景观设计第74页
        5.2.4 多样化、过程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动态景观设计第74-75页
结语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79页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第79-80页
附录第80-82页
致谢第82-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考虑紫外线辐射影响的高寒区面板混凝土耐久性研究
下一篇:基于SIMULEX仿真的商业综合体室内步行街疏散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