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各类型土与地基论文--黄土与地基论文

开挖诱发黄土边坡失稳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0-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7页
        1.2.1 黄土滑坡滑坡机理的研究第12-14页
        1.2.2 开挖卸荷型黄土滑坡研究第14-15页
        1.2.3 离心模型试验在边坡物理模型的研究第15-17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7-19页
        1.3.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3.2 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二章 开挖诱发黄土边坡失稳基本特征分析第19-29页
    2.1 概述第19-21页
    2.2 延安刘万家沟滑坡特征分析第21-25页
        2.2.1 滑坡概况第21-22页
        2.2.2 滑坡工程地质条件第22-23页
        2.2.3 滑坡水文地质条件第23-24页
        2.2.4 滑坡成因分析第24-25页
    2.3 灞桥 9.17 滑坡特征分析第25-28页
        2.3.1 滑坡概况第25-26页
        2.3.2 滑坡工程地质条件第26页
        2.3.3 滑坡水文地质条件第26-27页
        2.3.4 滑坡成因分析第27-28页
    2.4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开挖诱发黄土滑坡离心试验方案设计第29-43页
    3.1 前言第29页
    3.2 试验目的第29-30页
    3.3 离心模型试验系统与方案设计第30-39页
        3.3.1 离心模型试验技术简介第30-31页
        3.3.2 离心机简介第31-32页
        3.3.3 边坡模型设计第32-34页
        3.3.4 开挖方案设计第34-36页
        3.3.5 监测项目与仪器布设方案第36-39页
        3.3.6 试验加载过程第39页
    3.4 模型制作过程第39-43页
第四章 开挖诱发黄土滑坡离心模型试验研究第43-61页
    4.1 试验前后变化第43-45页
    4.2 应力场变化特征分析第45-48页
    4.3 位移场变化特征分析第48-59页
        4.3.1 基于高速摄像记录的边坡变形形态分析第48-49页
        4.3.2 坡面位移分析第49-51页
        4.3.3 坡体位移分析第51-53页
        4.3.4 边坡变形分析第53-55页
        4.3.5 边坡坡体演化过程分析第55-57页
        4.3.6 坡顶裂缝成因分析分析第57-59页
    4.4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五章 开挖诱发黄土滑坡数值模拟分析第61-86页
    5.1 FLAC程序简介第61页
    5.2 模型建立和本构模型选取第61-64页
        5.2.1 模型的建立第61-62页
        5.2.2 本构模型的选取第62页
        5.2.3 模型物理参数的选取第62-64页
    5.3 计算结果分析第64-69页
        5.3.1 原始坡体状态分析第64-65页
        5.3.2 一级开挖工况下的坡体状态分析第65-66页
        5.3.3 二级开挖工况下的坡体状态分析第66-67页
        5.3.4 三级开挖工况下的坡体状态分析第67-69页
    5.4 结构性黄土边坡在不同地层的边坡中开挖响应的模拟第69-72页
        5.4.1 不同地层结构对黄土边坡的应力应变的影响第69-72页
        5.4.2 地层结构对边坡安全系数的影响第72页
    5.5 结构性黄土边坡对不同高度开挖的响应的模拟第72-76页
        5.5.1 结构性黄土边坡在不同开挖高度条件下的应力应变的影响第73-75页
        5.5.2 不同高度对黄土边坡的稳定性的影响第75-76页
    5.6 黄土边坡对不同开挖进尺响应的模拟第76-80页
        5.6.1 不同进尺开挖对黄土边坡的应力应变的影响第77-79页
        5.6.2 不同进尺开挖对黄土边坡的稳定性的影响第79-80页
    5.7 工程开挖黄土边坡失稳机理讨论第80-85页
        5.7.1 工程开挖诱发黄土滑坡机理讨论第80-81页
        5.7.2 黄土滑坡分区的力学机理第81-85页
    5.8 本章小结第85-8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6-88页
    6.1 主要结论第86-87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9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2-93页
致谢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疆白鑫滩铜镍硫化物矿床岩相学、矿物学及岩体成因研究
下一篇:县域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郯城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