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7-21页 |
1.2.1 声源特性 | 第17-19页 |
1.2.2 室内声波的特征 | 第19-20页 |
1.2.3 室内几何声学中波长范围 | 第20-21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4 研究方法及预期成果 | 第22-23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4.2 预期成果 | 第23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可调混响技术 | 第25-35页 |
2.1 可调混响技术的起源及产生原因 | 第25-27页 |
2.1.1 可调混响技术的起源 | 第25-26页 |
2.1.2 可调混响技术存在的原因 | 第26-27页 |
2.2 可调混响设计的形式 | 第27-31页 |
2.2.1 可调混响设计的基本形式 | 第27-28页 |
2.2.2 可调混响设计的构造做法 | 第28-30页 |
2.2.3 工程案例 | 第30-31页 |
2.3 可调混响幅度的影响因素和技术措施 | 第31-33页 |
2.3.1 可调混响幅度的影响因素 | 第31-32页 |
2.3.2 确保可调混响幅度的技术措施 | 第32-33页 |
2.4 可调混响技术的发展方向 | 第33-34页 |
2.4.1 计算机控制可调混响结构 | 第33-34页 |
2.4.2 不同类型可调混响结构在厅堂中交叉使用 | 第34页 |
2.4.3 电声调控音质更多的运用在可调混响中 | 第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百叶型可调混响结构使用情况调查 | 第35-42页 |
3.1 调研对象的概况 | 第35-37页 |
3.2 问卷调查分析 | 第37-39页 |
3.2.1 问卷调查情况说明 | 第37-38页 |
3.2.2 问卷调查情况分布 | 第38-39页 |
3.3 问卷结果统计分析 | 第39-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百叶型可调混响结构的声学特性分析 | 第42-56页 |
4.1 百叶型可调混响结构声学性能 | 第42-48页 |
4.1.1 多孔吸声材料的性能指标 | 第42页 |
4.1.2 玻璃棉的声学性能指标 | 第42-48页 |
4.2 百叶型可调混响结构关闭状态的声学特性 | 第48-50页 |
4.2.1 亥姆霍兹共振结构的声学性能 | 第48-49页 |
4.2.2 内置材料对亥姆霍兹共振结构的影响 | 第49页 |
4.2.3 贴面硅酸钙板的声学性能 | 第49-50页 |
4.3 百叶型可调混响结构的规模尺寸 | 第50页 |
4.4 百叶型可调混响结构性能测试 | 第50-54页 |
4.4.1 吸声系数的测量 | 第50-52页 |
4.4.2 百叶型可调混响结构的测试报告 | 第52-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采用百叶型可调混响技术的剧院声学实例验证——四川广元大剧院 | 第56-80页 |
5.1 项目简介 | 第56页 |
5.2 广元大剧院的建筑概况 | 第56-58页 |
5.3 广元大剧院主要建声设计技术指标 | 第58-59页 |
5.4 广元大剧院的室内可调混响时间设计 | 第59-62页 |
5.4.1 室内可调混响时间设计值 | 第59-61页 |
5.4.2 室内可调混响时间计算值 | 第61-62页 |
5.5 广元大剧院的吊顶设计 | 第62页 |
5.6 广元大剧院百叶型可调混响结构设计 | 第62-65页 |
5.6.1 侧墙设计 | 第63-64页 |
5.6.2 后墙设计 | 第64-65页 |
5.7 广元大剧院建成后音质实测 | 第65-78页 |
5.7.1 测试报告 | 第65-78页 |
5.7.2 测试结论 | 第78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结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附录 | 第85-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