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斯特小说批评探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2页 |
0.1 选题背景和原因 | 第8页 |
0.2 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8-10页 |
0.3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10-12页 |
1 福斯特对小说文体性质的界定 | 第12-23页 |
1.1 介于“诗”和“历史”之间的潮湿区域 | 第12-17页 |
1.1.1 故事:小说“至高无上的要素” | 第13-14页 |
1.1.2 人物:彰显小说“人性”的载体 | 第14-16页 |
1.1.3 情节:悬置小说神秘因素的链条 | 第16-17页 |
1.2 “形式美”与“言外意”整体联结的文学观念 | 第17-23页 |
1.2.1 构建小说整体形式的“模式” | 第18-19页 |
1.2.2 凝结小说内部力量的“节奏” | 第19-20页 |
1.2.3 带有即兴创作味道的“幻想” | 第20-21页 |
1.2.4 具有无限延展腔调的“预言” | 第21-23页 |
2 福斯特的小说批评标准 | 第23-31页 |
2.1 以读者为中心的小说批评标准 | 第23-26页 |
2.1.1 从文本中心到读者中心 | 第23-25页 |
2.1.2 以读者为中心的小说批评标准 | 第25-26页 |
2.2 摒弃原则和公式的小说批评标准 | 第26-31页 |
2.2.1 批评不是带着原则和体系的镣铐跳舞 | 第27-29页 |
2.2.2 批评是读者和作家作品之间的桥梁 | 第29-31页 |
3 福斯特的小说批评方法 | 第31-37页 |
3.1 介入创作的小说批评方法 | 第31-33页 |
3.1.1 “人类的心灵”的检验标准 | 第31-32页 |
3.1.2 “介入创作观”的评价依据 | 第32-33页 |
3.2 文本细读的小说批评方法 | 第33-37页 |
3.2.1 基于“整体联结”的文本细读 | 第34-35页 |
3.2.2 寻求“言外之意”的文本细读 | 第35-37页 |
4 福斯特小说批评的意义 | 第37-44页 |
4.1 对当代小说批评的贡献 | 第37-40页 |
4.1.1 以挖掘“人性”为终极目标 | 第37-38页 |
4.1.2 以指导“创作”为批评要领 | 第38-40页 |
4.2 对当代小说批评的启示 | 第40-44页 |
4.2.1 批评应是“真学者的事业” | 第40-41页 |
4.2.2 批评应是“与创作者的对话” | 第41-42页 |
4.2.3 批评应是“阅读者的导游和知音” | 第42-44页 |
结束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