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位牵顿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症的临床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2-27页 |
第一节 胸椎小关节紊乱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一、西医对本病认识 | 第12-16页 |
二、治疗现状 | 第16-17页 |
第二节 胸椎小关节紊乱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 第17-27页 |
一、中医病名认识 | 第17-19页 |
二、治疗现状 | 第19-27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27-38页 |
第一节 研究思路与意义 | 第27-28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28-33页 |
一、病例来源 | 第28页 |
二、病例诊断标准 | 第28-29页 |
三、病例选择标准 | 第29-30页 |
四、分组方法 | 第30页 |
五、治疗方法 | 第30-31页 |
六、观察指标 | 第31-33页 |
七、统计学方法 | 第33页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第33-38页 |
一、病例脱落情况 | 第33页 |
二、基线期结果 | 第33-35页 |
三、疗效结果 | 第35-37页 |
四、安全性分析 | 第37-38页 |
第三章 讨论 | 第38-43页 |
第一节 中西医治疗现状的简单归纳 | 第38-41页 |
第二节 “坐位牵顿”手法的特点 | 第41页 |
第三节 疗效分析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附录 | 第46-48页 |
附录1: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分组表 | 第46-47页 |
附录2:McGill疼痛量表 | 第47页 |
附录3:PRI评分结果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