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门人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4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范围及方法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看门人的理论概述 | 第14-23页 |
2.1 看门人的定义、职能及立法 | 第14-16页 |
2.1.1 看门人的定义 | 第14-15页 |
2.1.2 看门人的职能 | 第15-16页 |
2.1.3 我国关于看门人职能的立法 | 第16页 |
2.2 我国现有的看门人类型 | 第16-20页 |
2.2.1 审计 | 第16-17页 |
2.2.2 律师 | 第17-18页 |
2.2.3 证券分析师 | 第18-19页 |
2.2.4 信用评级机构 | 第19-20页 |
2.3 我国看门人监管的对象 | 第20-23页 |
2.3.1 上市公司 | 第20-21页 |
2.3.2 非上市公众公司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我国看门人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23-26页 |
3.1 看门人失职的可能 | 第23页 |
3.2 双轨制的监管困局 | 第23-24页 |
3.2.1 信息资源不对称 | 第24页 |
3.2.2 人力资源分配不均 | 第24页 |
3.3 公司与看门人的冲突 | 第24-26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看门人监管的法律途径 | 第26-31页 |
4.1 针对看门人失职的解决方案 | 第26-27页 |
4.1.1 参考国外立法中禁止特定利益冲突行为 | 第26-27页 |
4.1.2 应加强对看门人违规行为的惩罚 | 第27页 |
4.2 双轨制监管的解决之道——资源整合 | 第27-28页 |
4.3 规范公司运行监管的措施 | 第28-31页 |
4.3.1 强化中小股东权益 | 第28-29页 |
4.3.2 增加一人公司监管机制 | 第29-31页 |
结论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致谢 | 第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