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1.1 小麦杂种优势的利用途径 | 第9-12页 |
1.1.1 核质互作雄性不育 | 第9-10页 |
1.1.2 化学杀雄技术 | 第10-11页 |
1.1.3 光温敏雄性不育 | 第11-12页 |
1.2 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的选育 | 第12-13页 |
1.2.2 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的类型 | 第13页 |
1.2.3 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的恢复材料筛选 | 第13页 |
1.2.4 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的育性转换 | 第13-15页 |
1.3 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遗传和生理机制的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3.1 蛋白质表达分析法 | 第15页 |
1.3.2 mRNA 表达分析法 | 第15-16页 |
1.3.3 不育基因定位分析法 | 第16页 |
1.3.4 生物信息学技术 | 第16-17页 |
1.4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7-18页 |
1.4.1 BNS 基本特征 | 第17页 |
1.4.2 BNS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 BNS 育性恢复性测定 | 第18-21页 |
2.1 材料 | 第18页 |
2.2 方法 | 第18页 |
2.2.1 配置组合 | 第18页 |
2.2.2 数据调查 | 第18页 |
2.2.3 统计分析 | 第18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18-20页 |
2.4 讨论 | 第20-21页 |
第三章 BNS 温敏雄性不育系育性相关主基因的遗传分析 | 第21-24页 |
3.1 材料 | 第21页 |
3.2 方法 | 第21-22页 |
3.2.1 试验设计 | 第21页 |
3.2.2 遗传模型计算方法 | 第21-2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2-23页 |
3.3.1 主基因存在性分析 | 第22页 |
3.3.2 主基因遗传模型分析 | 第22-23页 |
3.4 讨论 | 第23-24页 |
第四章 ATP 合成相关基因在 BNS 不育系育性转换中的差异表达研究 | 第24-3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4.1.2 材料种植及取材方法 | 第24页 |
4.1.3 总 RNA 的提取与反转录 | 第24-25页 |
4.1.4 引物序列 | 第25页 |
4.1.5 荧光定量分析 | 第25页 |
4.1.6 计算方法 | 第25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25-29页 |
4.2.1 荧光定量体系的建立和特异性测试 | 第25-26页 |
4.2.2 ATP 合酶α亚基基因在 BNS 育性转换过程中的表达差异 | 第26-28页 |
4.2.3 APRT1 和 APRT2 基因在 BNS 育性转换过程中的表达差异 | 第28-29页 |
4.3 讨论 | 第29-3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
作者简介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