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英文缩写索引 | 第14-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降钙素原简介 | 第15-17页 |
1.1.1 降钙素原的结构 | 第15-16页 |
1.1.2 降钙素原的生物学功能 | 第16-17页 |
1.2 降钙素原的检测技术 | 第17-19页 |
1.2.1 放射免疫分析法 | 第17页 |
1.2.2 投射免疫浊度法 | 第17-18页 |
1.2.3 双抗体夹心免疫化学发光法 | 第18页 |
1.2.4 胶体金比色法 | 第18页 |
1.2.5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 第18-19页 |
1.2.6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检测法 | 第19页 |
1.3 降钙素原检测技术的比较 | 第19-20页 |
1.4 光纤光栅传感器 | 第20-23页 |
1.4.1 光纤光栅的分类 | 第20-21页 |
1.4.1.1 光纤Bragg光栅(fiberBragggrating,FBG) | 第20页 |
1.4.1.2 长周期光纤光栅(Long-periodfibergrating,LPG) | 第20-21页 |
1.4.1.3 取样光纤Bragg光栅(SamplefiberBragggrating) | 第21页 |
1.4.1.4 啁啾光纤Bragg光栅(ChirpedfiberBragggrating) | 第21页 |
1.4.1.5 相移光纤Bragg光栅(ShiftfiberBragggrating) | 第21页 |
1.4.2 极大角度(>80°)倾斜光纤光栅 | 第21-23页 |
第2章 降钙素原的原核表达及鉴定 | 第23-37页 |
2.1 材料 | 第23-25页 |
2.1.1 菌株与质粒 | 第23页 |
2.1.2 主要设备 | 第23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23-24页 |
2.1.4 主要试剂配制 | 第24-2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5-30页 |
2.2.1 pET28a(+)-PCT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25-27页 |
2.2.1.1 降钙素原重组质粒的提取 | 第25-26页 |
2.2.1.2 降钙素原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 第26页 |
2.2.1.3 转化及菌种保存 | 第26-27页 |
2.2.2 原核表达PCT重组蛋白的表达与鉴定 | 第27页 |
2.2.3 PCT重组诱导条件的优化 | 第27-28页 |
2.2.3.1 PCT重组蛋白诱导表达温度的优化 | 第27页 |
2.2.3.2 PCT重组蛋白表达诱导剂IPTG的优化 | 第27-28页 |
2.2.3.3 PCT重组蛋白诱导表达时间的优化 | 第28页 |
2.2.4 重组菌株的扩大培养 | 第28页 |
2.2.5 Ni柱纯化PCT重组蛋白 | 第28-29页 |
2.2.5.1 处理重组蛋白 | 第28页 |
2.2.5.2 PCT重组蛋白的纯化 | 第28-29页 |
2.2.5.3 PCT重组蛋白SDS-PAGE鉴定 | 第29页 |
2.2.6 纯化所得蛋白浓度测定 | 第29页 |
2.2.7 PCT重组蛋白Western-Blot鉴定 | 第29-30页 |
2.3 结果 | 第30-36页 |
2.3.1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30页 |
2.3.2 重组质粒pET28a(+)-PCT的诱导表达 | 第30页 |
2.3.3 重组菌株pET28a(+)-PCT/BL21(DE3)诱导条件的优化 | 第30-34页 |
2.3.4 Ni柱纯化PCT重组蛋白 | 第34-35页 |
2.3.5 纯化PCT重组蛋白浓度测定 | 第35页 |
2.3.6 重组蛋白pET28a(+)-PCT的Western-Blot鉴定 | 第35-36页 |
2.4 讨论 | 第36-37页 |
第3章 抗降钙素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37-55页 |
3.1 材料 | 第37-39页 |
3.1.1 实验动物及细胞 | 第37页 |
3.1.2 主要仪器 | 第37页 |
3.1.3 主要试剂 | 第37-38页 |
3.1.4 主要试剂配置 | 第38-39页 |
3.2 方法 | 第39-46页 |
3.2.1 动物免疫 | 第39页 |
3.2.2 抗原的最佳包被浓度及融合前小鼠血清效价的测定 | 第39-40页 |
3.2.3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制备 | 第40-41页 |
3.2.4 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的制备 | 第41页 |
3.2.5 经免疫小鼠脾细胞的制备 | 第41页 |
3.2.6 细胞融合 | 第41-42页 |
3.2.7 间接ELISA法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 | 第42-43页 |
3.2.8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 | 第43页 |
3.2.9 杂交瘤细胞的复苏 | 第43-44页 |
3.2.10 小鼠腹水抗体制备 | 第44页 |
3.2.11 单抗型腹水的纯化 | 第44-45页 |
3.2.12 单克隆抗体的鉴定 | 第45-46页 |
3.2.12.1 单抗纯度鉴定 | 第45页 |
3.2.12.2 单抗浓度测定 | 第45页 |
3.2.12.3 PCT单克隆抗体亚类鉴定 | 第45页 |
3.2.12.4 PCT单克隆抗效价测定 | 第45-46页 |
3.2.12.5 Western-Blot鉴定单克隆抗体的反应原性 | 第46页 |
3.3 结果 | 第46-53页 |
3.3.1 抗原最佳包被浓度的确定 | 第46页 |
3.3.2 融合前小鼠效价的测定 | 第46-47页 |
3.3.3 细胞融合结果 | 第47页 |
3.3.4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及亚克隆 | 第47-49页 |
3.3.5 单抗的纯化 | 第49页 |
3.3.6 单抗纯度鉴定 | 第49-50页 |
3.3.7 PCT单克隆抗体浓度的测定 | 第50-51页 |
3.3.8 PCT单克隆抗体亚型鉴定 | 第51-52页 |
3.3.9 效价测定 | 第52页 |
3.3.10 Western-Blot检测 | 第52-53页 |
3.4 讨论 | 第53-55页 |
第4章 降钙素原生物传感器检测的初步研究 | 第55-69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56-57页 |
4.1.1 PCT抗原、抗体 | 第56页 |
4.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6页 |
4.1.3 主要试剂 | 第56-57页 |
4.1.4 主要溶液配制 | 第57页 |
4.2 方法 | 第57-62页 |
4.2.1 检测平台的搭建 | 第57-58页 |
4.2.2 Ex-TFG表面洁净化处理 | 第58页 |
4.2.3 Ex-TFG表面羟基化 | 第58-59页 |
4.2.4 Ex-TFG表面硅烷化处理 | 第59-60页 |
4.2.5 Ex-TFG光纤与SPA相结合 | 第60页 |
4.2.6 PCT单克隆抗体的结合 | 第60页 |
4.2.7 Ex-TFG免疫传感器对PCT抗原的检测 | 第60-61页 |
4.2.8 Ex-TFG免疫传感器的解离 | 第61页 |
4.2.9 Ex-TFG免疫传感器重复性实验 | 第61页 |
4.2.10 Ex-TFG免疫传感器特异性实验 | 第61-62页 |
4.2.11 Ex-TFG免疫传感器临床性实验 | 第62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62-66页 |
4.3.1 Ex-TFG表面修饰 | 第62页 |
4.3.2 Ex-TFG谐振频谱监测光栅表面的变化 | 第62-63页 |
4.3.3 抗体的固定 | 第63-64页 |
4.3.4 抗原检测 | 第64页 |
4.3.5 Ex-TFG免疫传感器的解离实验 | 第64-65页 |
4.3.6 Ex-TFG免疫传感器重复性实验 | 第65页 |
4.3.7 Ex-TFG免疫传感器特异性实验 | 第65-66页 |
4.3.8 Ex-TFG免疫传感器临床性实验 | 第66页 |
4.4 总结 | 第66-69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69-70页 |
5.2 展望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