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绒山羊毛囊毛乳头细胞的培养与诱导能力分子调控 | 第12-22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绒山羊毛囊毛乳头细胞培养 | 第12-16页 |
1.2.1 绒山羊毛囊类型与结构 | 第12-13页 |
1.2.2 毛囊周期性变化 | 第13-14页 |
1.2.3 毛乳头细胞分离培养 | 第14-15页 |
1.2.4 细胞培养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 毛乳头细胞诱导毛囊周期性变化的分子调控 | 第16-21页 |
1.3.1 调控毛囊形态发育的信号通路 | 第18页 |
1.3.2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 第18-19页 |
1.3.3 糖原合成酶激酶-3β抑制剂(BIO)的功能作用 | 第19-21页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绒山羊初级毛囊毛乳头细胞减血清培养条件的建立 | 第22-34页 |
2.1 材料 | 第22-23页 |
2.1.1 主要试剂 | 第22-23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2.2.1 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 | 第23页 |
2.2.2 毛乳头细胞的剥离与培养 | 第23页 |
2.2.3 毛乳头细胞形态学观察与免疫荧光鉴定 | 第23页 |
2.2.4 毛乳头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23页 |
2.2.5 MTT法检测毛乳头细胞活力 | 第23页 |
2.2.6 测定毛乳头细胞的AKP活性 | 第23-24页 |
2.2.7 数据处理 | 第2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4-31页 |
2.3.1 毛乳头细胞体外培养 | 第24-25页 |
2.3.2 毛乳头细胞的免疫荧光鉴定 | 第25-26页 |
2.3.3 添加10%血清条件下四种培养基的培养效果 | 第26-27页 |
2.3.4 四种培养基的最适血清添加比例 | 第27-30页 |
2.3.5 添加适宜血清浓度四种培养基的培养效果 | 第30-31页 |
2.4 讨论 | 第31-32页 |
2.4.1 陕北白绒山羊的初级毛囊毛乳头细胞的分离与鉴定 | 第31-32页 |
2.4.2 最适培养基与最适血清添加比例的探索 | 第32页 |
2.5 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糖原合成酶激酶-3β抑制剂(BIO)对毛乳头诱导能力的影响 | 第34-42页 |
3.1 材料 | 第34页 |
3.1.1 主要试剂及配制 | 第34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4-36页 |
3.2.1 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 | 第34页 |
3.2.2 毛乳头细胞的剥离、培养 | 第34页 |
3.2.3 毛乳头细胞形态学观察与免疫荧光鉴定 | 第34-35页 |
3.2.4 CCK8法检测毛乳头细胞活力 | 第35页 |
3.2.5 测定毛乳头细胞的AKP活性 | 第35页 |
3.2.6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35页 |
3.2.7 蛋白免疫印迹 | 第35页 |
3.2.8 数据处理 | 第35-3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6-39页 |
3.3.1 毛乳头细胞免疫荧光鉴定 | 第36页 |
3.3.2 添加不同浓度BIO对毛乳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3 添加不同浓度BIO毛乳头细胞诱导能力的影响 | 第37页 |
3.3.4 添加适宜浓度的BIO对毛乳头细胞诱导能力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5 添加适宜浓度的BIO对毛乳头细胞诱导能力相关基因蛋白的影响 | 第38-39页 |
3.4 讨论 | 第39-40页 |
3.4.1 毛乳头细胞的分离鉴定 | 第39页 |
3.4.2 BIO对毛乳头细胞诱导能力的影响 | 第39-40页 |
3.5 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总结 | 第42-43页 |
4.1 结论 | 第42页 |
4.2 创新点 | 第42页 |
4.3 下一步研究建议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9页 |
附录 | 第49-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作者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