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海洋学论文--海洋资源与开发论文--海洋动力资源开发论文

压力延滞渗透技术在产能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6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0-13页
        1.1.1 能源现状第10-11页
        1.1.2 可再生能源第11页
        1.1.3 海洋能源第11-13页
    1.2 压力延滞渗透技术第13-19页
        1.2.1 发展历史第13-14页
        1.2.2 压力延滞渗透技术的原理第14-17页
        1.2.3 压力延滞渗透与正渗透和反渗透的原理对比第17-18页
        1.2.4 压力延滞渗透技术的应用及实例第18-19页
    1.3 压力延滞渗透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第19-21页
        1.3.1 汲取液和原料液第19页
        1.3.2 膜的性能第19-21页
        1.3.3 削弱浓差极化现象第21页
    1.4 压力延滞渗透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第21-25页
        1.4.1 汲取液和原料液的选取第21-22页
        1.4.2 膜的研究现状第22-24页
        1.4.3 能量损耗因素的研究第24-25页
    1.5 主要研究内容第25-26页
        1.5.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5页
        1.5.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5-26页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6-34页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26页
    2.2 实验装置第26-27页
    2.3 膜的预处理和安装第27-29页
        2.3.1 膜的预处理第27-28页
        2.3.2 膜的安装第28-29页
    2.4 实验操作第29页
    2.5 膜性能指标测试方法第29-32页
        2.5.1 水的透过系数测定方法第29页
        2.5.2 盐的系数的测定方法第29-30页
        2.5.3 水通量的测定方法第30页
        2.5.4 反向盐通量的测定方法第30-31页
        2.5.5 能量密度的测定方法第31页
        2.5.6 膜的结构参数测定方法第31-32页
    2.6 CTA-NW膜的表征第32-34页
        2.6.1 扫描电镜(SEM)分析第32页
        2.6.2 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第32页
        2.6.3 红外线光谱(FT-IR)分析第32-33页
        2.6.4 接触角测定第33页
        2.6.5 BET分析第33-34页
第3章 CTA-NW膜的表征及性能研究第34-49页
    3.1 引言第34页
    3.2 CTA-NW膜的表征第34-39页
        3.2.1 形貌分析第34-37页
        3.2.2 官能团分析第37-38页
        3.2.3 润湿性分析第38-39页
        3.2.4 孔径分析第39页
    3.3 膜的盐水分离性能第39-42页
        3.3.1 CTA-NW膜的过水能力第39-40页
        3.3.2 CTA-NW膜的盐阻能力第40-41页
        3.3.3 与其他CTA膜性能对比第41-42页
    3.4 CTA-NW膜在外加压力下的表现第42-43页
    3.5 浓差极化分析第43-47页
        3.5.1 外部浓差极化第44-45页
        3.5.2 内部浓差极化第45-46页
        3.5.3 削弱浓差极化的措施第46-47页
    3.6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4章 压力延滞渗透的影响因素分析第49-63页
    4.1 引言第49页
    4.2 膜朝向对PRO的影响第49-51页
    4.3 汲取液浓度对PRO的影响第51-53页
    4.4 原料液浓度对PRO的影响第53-55页
    4.5 流速对PRO影响第55-57页
    4.6 温度对PRO的影响第57-58页
    4.7 盐反向扩散的影响第58-62页
        4.7.1 盐的反向扩散第58-60页
        4.7.2 盐的反向扩散对PRO性能表现的影响第60-62页
    4.8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结论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71-73页
致谢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页岩气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
下一篇:秦岭暴雨灾害游客减灾行为感知评价--以秦岭七大景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