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21页 |
(一) 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三)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9-20页 |
(四) 本文的重难点、不足与创新点 | 第20-21页 |
一、穆罕默德·拉希德·里达的概况介绍 | 第21-37页 |
(一) 拉希德·里达的生平 | 第21-29页 |
1.家庭及早期教育(1865-1897) | 第21-23页 |
2.青年时期的学习与事业(1897-1914) | 第23-25页 |
3.一战期间的活动(1914-1918) | 第25-27页 |
4.一战后到晚年的活动(1918-1935) | 第27-29页 |
(二) 主要著作 | 第29-34页 |
1.《灯塔月刊》 | 第30-31页 |
2.《穆罕默德·阿卜杜传》 | 第31页 |
3.《穆罕默德的启示》 | 第31-32页 |
4.《哈里发制度或至高无上的伊玛目制度》 | 第32-33页 |
5.《基督教评论和论证伊斯兰》 | 第33-34页 |
(三) 思想渊源 | 第34-37页 |
1.遵循罕百里学派的传统 | 第34页 |
2.中世纪教法学家思想 | 第34-35页 |
3.伊斯兰现代主义思想 | 第35页 |
4.西方现代思想 | 第35-37页 |
二、里达的伊斯兰宗教改革思想 | 第37-56页 |
(一) 认识当时的东西方世界 | 第37-46页 |
1.穆斯林衰落的原因 | 第37-39页 |
2.认识西方文明 | 第39-43页 |
3.支持瓦哈比派复兴 | 第43-46页 |
(二) 改革的理论与原则 | 第46-49页 |
1.继承发扬先辈宗教改革思想 | 第46-47页 |
2.提倡正本清源反对盲目复古 | 第47-48页 |
3.伊斯兰教法改革原则 | 第48-49页 |
(三) 伊斯兰教法改革内容 | 第49-55页 |
1.遵循《古兰经》和圣训 | 第50页 |
2.开放“创制”之门,“类比”“公议”的新阐释 | 第50-51页 |
3.区分吉哈德和叛教 | 第51-53页 |
4.经济与社会关系的新阐释 | 第53页 |
5.公共福利的新阐释 | 第53页 |
6.对女性地位的看法 | 第53-54页 |
7.其他方面 | 第54-55页 |
(四) 伊斯兰教改革的认识与评价 | 第55-56页 |
三、里达的政治思想 | 第56-77页 |
(一) 支持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 | 第56-58页 |
1.支持奥斯曼统治的原因 | 第56-57页 |
2.具体表现 | 第57-58页 |
(二) 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 | 第58-64页 |
1.转向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原因 | 第58-60页 |
2.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实践 | 第60-63页 |
3.认识里达的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 | 第63-64页 |
(三) 构建“伊斯兰国家”思想 | 第64-75页 |
1.构建“伊斯兰国家”的原因 | 第64-67页 |
2.构建“伊斯兰国家”思想内容 | 第67-72页 |
3.构建“伊斯兰国家”的特点 | 第72-74页 |
4.“伊斯兰国家”思想的认识与评价 | 第74-75页 |
(四) 里达政治思想的认识与评价 | 第75-77页 |
四、里达思想对埃及和穆斯林世界的影响 | 第77-92页 |
(一) 阿富汗尼和阿卜杜思想的扬弃 | 第77-81页 |
1.与阿富汗尼改革思想的异同 | 第77-79页 |
2.继承与发扬导师阿卜杜思想 | 第79-80页 |
3.与阿富汗尼、阿卜杜相比里达改革思想的特点 | 第80-81页 |
(二) 推动埃及的现代主义改革与对穆斯林世界的影响 | 第81-84页 |
1.促进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 | 第81-82页 |
2.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 | 第82页 |
3.对埃及的影响及领导了萨拉菲运动 | 第82-84页 |
(三) 当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想起源探析 | 第84-89页 |
1.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词义辨析 | 第84-85页 |
2.探讨里达思想是否是原教旨主义思想的起源 | 第85-88页 |
3.里达思想是原教旨主义思想理论来源 | 第88-89页 |
(四) 对哈桑·班纳及穆斯林兄弟会的影响 | 第89-92页 |
结语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1页 |
致谢 | 第101-103页 |
作者简介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