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课题的实际应用背景简介 | 第11-12页 |
1.3 交流伺服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4 交流伺服系统相关领域的发展状况 | 第13-14页 |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PMSM矢量控制理论及SVPWM控制技术 | 第16-35页 |
2.1 PMSM的特点和结构 | 第16-17页 |
2.2 坐标变换 | 第17-20页 |
2.3 PMSM在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dq中的数学模型 | 第20-22页 |
2.4 PMSM按转子磁链定向矢量控制方法 | 第22-23页 |
2.5 SVPWM控制技术 | 第23-34页 |
2.5.1 空间矢量的定义 | 第24-25页 |
2.5.2 交流电机电压与磁链空间矢量之间的关系 | 第25-26页 |
2.5.3 两电平PWM逆变器输出的基本电压空间矢量 | 第26-29页 |
2.5.4 期望电压空间矢量的合成 | 第29-31页 |
2.5.5 SVPWM的实现方法 | 第31-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PMSM矢量控制系统的MATLAB/Simulink仿真 | 第35-50页 |
3.1 各仿真模块的搭建 | 第35-42页 |
3.1.1 PI调节器模块 | 第36页 |
3.1.2 坐标变换模块 | 第36-37页 |
3.1.3 SVPWM仿真模型的搭建 | 第37-42页 |
3.2 系统整体仿真模型 | 第42-43页 |
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43-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PMSM伺服系统硬件设计 | 第50-66页 |
4.1 系统硬件总体结构 | 第50页 |
4.2 PMSM选型 | 第50-51页 |
4.3 DSP控制板 | 第51-54页 |
4.3.1 TMS320LF2407A概述 | 第51-52页 |
4.3.2 DSP控制板的电路构成 | 第52-54页 |
4.4 功率驱动板 | 第54-59页 |
4.4.1 DR15A功率驱动器 | 第54-55页 |
4.4.2 功率驱动板的IPM电路构成 | 第55-59页 |
4.5 信号处理板 | 第59-6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5章 PMSM伺服系统软件设计 | 第66-81页 |
5.1 CCS集成开发环境简介 | 第66页 |
5.2 定点DSP的数据处理 | 第66-68页 |
5.2.1 定点DSP数据的Q格式表示法 | 第66-68页 |
5.2.2 数据的标么化处理 | 第68页 |
5.3 主程序的设计 | 第68-69页 |
5.4 T1下溢中断服务子程序的设计 | 第69-79页 |
5.4.1 转子位置初始化 | 第69-71页 |
5.4.2 转子位置及速度检测与计算 | 第71-73页 |
5.4.3 定子相电流采样信号规格化 | 第73-74页 |
5.4.4 PI调节器 | 第74-76页 |
5.4.5 正弦、余弦函数的计算 | 第76页 |
5.4.6 SVPWM算法 | 第76-79页 |
5.5 CAP3中断服务子程序的设计 | 第79页 |
5.6 串行通信子程序 | 第79-8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6章 试验 | 第81-86页 |
6.1 系统试验平台 | 第81-82页 |
6.2 系统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82-85页 |
6.2.1 电流及电压波形 | 第82-83页 |
6.2.2 转速曲线 | 第83-85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结论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