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1页 |
1.1 Pickering乳液的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1.1.1 Pickering乳液的简介 | 第13-14页 |
1.1.2 Pickering乳液形成机理 | 第14-15页 |
1.1.3 Pickering乳液稳定性影响因素 | 第15-18页 |
1.1.4 Pickering乳液的应用 | 第18-19页 |
1.2 Pickering乳液微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 第19-26页 |
1.2.1 微反应器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2.2 乳液微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2.3 Pickering乳液聚并反应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2.4 Pickering乳液微反应器的化学应用 | 第23-24页 |
1.2.5 Pickering乳液微反应器的生物应用 | 第24-26页 |
1.3 Pickering乳液为模板制备胶体囊及其用作生物催化的研究进展 | 第26-29页 |
1.3.1 胶体囊(Colloidosome)简介 | 第26-27页 |
1.3.2 Pickering乳液模板制备胶体囊 | 第27-28页 |
1.3.3 胶体囊用作生物催化的研究进展 | 第28-29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9-31页 |
第二章 TiO_2/Fe_3O_4颗粒协同稳定的光磁双响应型Pickering乳液微反应器 | 第31-45页 |
2.1 引言 | 第31-32页 |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2-34页 |
2.2.1 主要试剂 | 第32-33页 |
2.2.2 主要仪器 | 第33-34页 |
2.3 实验流程 | 第34-36页 |
2.3.1 TiO_2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34-35页 |
2.3.2 TiO_2和Fe_3O_4纳米颗粒的浸润性改性 | 第35页 |
2.3.3 制备光磁双响应的Pickering乳液微反应器 | 第35页 |
2.3.4 s-TiO_2和t-Fe_3O_4和颗粒混合物表面浸润性的评估 | 第35-36页 |
2.3.5 光磁双响应Pickering乳液微反应器聚并反应实验 | 第36页 |
2.3.6 表征技术 | 第36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6-44页 |
2.4.1 TiO_2和Fe_3O_4纳米颗粒乳化剂化学表征 | 第36-39页 |
2.4.2 Pickering乳液的表征 | 第39-41页 |
2.4.3 颗粒混合物稳定的光磁双响应的Pickering乳液微反应器 | 第41-42页 |
2.4.4 颗粒混合物的重复使用 | 第42-43页 |
2.4.5 光磁双响应Pickering乳液微反应器的聚并机理分析 | 第43-4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Fe_3O_4颗粒稳定的磁响应型Pickering乳液微反应器用作厌氧培养菌种 | 第45-58页 |
3.1 引言 | 第45-46页 |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6-48页 |
3.2.1 主要试剂 | 第46-47页 |
3.2.2 主要仪器 | 第47-48页 |
3.3 实验流程 | 第48-50页 |
3.3.1 Fe_3O_4纳米颗粒的疏水化改性 | 第48-49页 |
3.3.2 6C-Fe_3O_4纳米颗粒的水滴/三相接触角测试 | 第49页 |
3.3.3 包封乳酸菌菌液的Pickering乳液液滴的制备 | 第49页 |
3.3.4 甲基红显色实验表征菌种生长情况 | 第49页 |
3.3.5 常规厌氧培养与Pickering乳液厌氧培养生长情况的比较实验 | 第49-50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50-57页 |
3.4.1 改性后的Fe_3O_4纳米颗粒的TEM图 | 第50页 |
3.4.2 Fe_3O_4和6C-Fe_3O_4纳米颗粒的红外表征和磁滞回线分析 | 第50-51页 |
3.4.3 烷基化改性的Fe_3O_4纳米颗粒稳定不同油相乳液及其接触角情况 | 第51-52页 |
3.4.4 Pickering乳液磁响应破乳方式研究 | 第52-53页 |
3.4.5 Pickering乳液包封乳酸菌菌液的形貌观察 | 第53-54页 |
3.4.6 甲基红实验表征菌种生长情况 | 第54-55页 |
3.4.7 装载有乳酸菌菌液的Pickering乳液磁响应性和变形特性 | 第55-56页 |
3.4.8 常规厌氧培养与Pickering乳液培养生长情况的对比 | 第56-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以Pickering乳液为模板制备Colloidosome用作固定化酶催化研究 | 第58-74页 |
4.1 引言 | 第58-59页 |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9-61页 |
4.2.1 主要试剂 | 第60页 |
4.2.2 主要仪器 | 第60-61页 |
4.3 实验流程 | 第61-65页 |
4.3.1 试剂的配制 | 第61-63页 |
4.3.2 二氧化硅胶体囊和胶体囊封装酶的制备 | 第63-64页 |
4.3.3 胶体囊封装酶的包封率测定 | 第64页 |
4.3.4 胶体囊对脂肪酶的封装情况探索 | 第64页 |
4.3.5 游离酶和载酶胶体囊酶活力测定方法 | 第64-65页 |
4.3.6 底物浓度对游离酶和载酶胶体囊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 第65页 |
4.3.7 载酶胶体囊的重复使用实验 | 第65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65-72页 |
4.4.1 SiO_2纳米颗粒封装酶流程及乳液形貌观察 | 第65-66页 |
4.4.2 二氧化硅胶体囊封装酶的形貌表征 | 第66-67页 |
4.4.3 脂肪酶在二氧化硅胶体囊内负载方式 | 第67-68页 |
4.4.4 Colloidosome封装荧光蛋白并探究封装效果 | 第68-69页 |
4.4.5 Colloidosome封装不同分子量蛋白的效果对比 | 第69-70页 |
4.4.6 底物浓度对游离酶和载酶胶体囊酶催化反应速率的影响 | 第70页 |
4.4.7 游离酶和载酶胶体囊活力比较 | 第70-71页 |
4.4.8 载酶胶体囊的操作稳性 | 第71-7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90页 |
附录 | 第90-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