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9-20页 |
| 1.1 西蒙效应及分类 | 第9-11页 |
| 1.1.1 西蒙效应的提出 | 第9-10页 |
| 1.1.2 西蒙效应、斯楚普效应和双侧任务效应 | 第10-11页 |
| 1.1.3 基于空间的西蒙效应和基于物体的西蒙效应 | 第11页 |
| 1.2 西蒙效应加工机制的经典理论 | 第11-18页 |
| 1.2.1 编码模型 | 第11-12页 |
| 1.2.2 双线路模型 | 第12页 |
| 1.2.3 维度重叠理论 | 第12-13页 |
| 1.2.4 时间重叠理论与衰退现象 | 第13-14页 |
| 1.2.5 事件文件构想 | 第14-15页 |
| 1.2.6 注意理论视角下的西蒙效应 | 第15-17页 |
| 1.2.7 西蒙效应反转现象下的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 1.3 基于物体的西蒙效应与功能获得性效应的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 2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第20-23页 |
| 2.1 问题的提出 | 第20-21页 |
| 2.2 研究的意义 | 第21-23页 |
| 3 实验一 | 第23-30页 |
| 3.1 实验目的与设计 | 第23页 |
| 3.2 方法 | 第23-25页 |
| 3.2.1 被试 | 第23页 |
| 3.2.2 实验仪器和刺激 | 第23-24页 |
| 3.2.3 实验程序 | 第24-25页 |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5-28页 |
| 3.3.1 反应时 | 第25-26页 |
| 3.3.2 正确率 | 第26-27页 |
| 3.3.3 效应值 | 第27-28页 |
| 3.4 数据分析 | 第28-30页 |
| 4 实验二 | 第30-37页 |
| 4.1 实验目的与设计 | 第30页 |
| 4.2 方法 | 第30-31页 |
| 4.2.1 被试 | 第30页 |
| 4.2.2 实验仪器和刺激 | 第30-31页 |
| 4.2.3 实验程序 | 第31页 |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5页 |
| 4.3.1 反应时 | 第31-33页 |
| 4.3.2 正确率 | 第33-34页 |
| 4.3.3 效应值 | 第34-35页 |
| 4.4 小结 | 第35-37页 |
| 5 实验三 | 第37-43页 |
| 5.1 实验目的与设计 | 第37页 |
| 5.2 方法 | 第37-38页 |
| 5.2.1 被试 | 第37页 |
| 5.2.2 实验仪器和刺激 | 第37-38页 |
| 5.2.3 实验程序 | 第38页 |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2页 |
| 5.3.1 反应时 | 第38-40页 |
| 5.3.2 正确率 | 第40页 |
| 5.3.3 效应值 | 第40-42页 |
| 5.4 小结 | 第42-43页 |
| 6 实验间数据分析 | 第43-47页 |
| 6.1 实验间反应时的方差分析 | 第43页 |
| 6.2 实验间正确率的方差分析 | 第43-44页 |
| 6.3 基于物体和基于空间的西蒙效应值于不同反应时平均值下的分布 | 第44-47页 |
| 7 总讨论 | 第47-52页 |
| 7.1 基于物体的西蒙效应的局部特征加工 | 第47-48页 |
| 7.2 难度对两种西蒙效应的影响 | 第48页 |
| 7.3 刺激呈现时长对两种西蒙效应建立及衰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 7.4 注意在两种西蒙效应启动中的作用 | 第49-50页 |
| 7.5 基于物体和基于空间的西蒙效应的异同 | 第50-52页 |
| 8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52-54页 |
| 8.1 结论 | 第52页 |
| 8.2 研究展望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 附录 | 第60-64页 |
| 后记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