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基于SP1环状蛋白自组装构筑人工光捕获天线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缩略词表第9-12页
第一章 前言第12-29页
    1.1 LH2 与人工模拟光捕获系统第12-19页
        1.1.1 光合作用与光合细菌捕光系统第12页
        1.1.2 天然光合作用系统中 LH2 的结构与功能第12-13页
        1.1.3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第13-16页
        1.1.4 人工模拟光捕获系统第16-19页
    1.2 蛋白质组装第19-23页
        1.2.1 概述第19-20页
        1.2.2 化学方法诱导蛋白质组装第20-23页
    1.3 Stable Protein 1 (SP1)第23-26页
        1.3.1 SP1 蛋白的结构第23-24页
        1.3.2 SP1 蛋白作为超分子组装结构单元第24-25页
        1.3.3 SP1 蛋白与 LH2 的结构的相似性第25-26页
    1.4 表面活性剂及其组装体的稳定方法第26-27页
        1.4.1 表面活性剂简介第26页
        1.4.2 CMC 与表面活性剂的自组装第26-27页
        1.4.3 表面活性剂自组装结构的稳定方法第27页
    1.5 立论依据第27-29页
第二章 胶束诱导策略构筑 SP1 蛋白纳米线第29-44页
    2.1 序言第29-30页
    2.2 两亲性分子 AUTEAB 及聚合胶束的合成与表征第30-33页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30-31页
        2.2.2 实验方法第31-32页
        2.2.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2-33页
    2.3 突变型 SP1 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及突变型 SP1 蛋白的表达与纯化第33-38页
        2.3.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34页
        2.3.2 实验方法第34-36页
        2.3.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6-38页
    2.4 胶束诱导 SP1A84C 蛋白形成规则纳米线结构第38-43页
        2.4.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38页
        2.4.2 实验方法第38-40页
        2.4.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0-43页
    2.5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三章 利用纳米线结构作为骨架的光捕获系统的建立第44-56页
    3.1 序言第44-45页
    3.2 将供体/受体对引入纳米线结构第45-51页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45-46页
        3.2.2 实验方法第46-49页
        3.2.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9-51页
    3.3 光捕获系统的表征第51-53页
        3.3.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51页
        3.3.2 实验方法第51-53页
        3.3.3 试验结果与讨论第53页
    3.4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的相关计算第53-55页
    3.5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结论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9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第69-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主链含双层笼型倍半硅氧烷结构聚芳醚砜杂化材料的分子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基于肟衍生物和氮杂环配体的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和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