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15页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第15-26页 |
2.1 一般资料 | 第15页 |
2.2 分组情况 | 第15页 |
2.3 排除标准 | 第15页 |
2.4 分析方法 | 第15-16页 |
2.4.1 术前评估 | 第16页 |
2.4.2 记录手术情况 | 第16页 |
2.4.3 术后评估 | 第16页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16-17页 |
2.6 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表 | 第17-18页 |
2.6.1 离断组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表 | 第17页 |
2.6.2 钙化组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表 | 第17-18页 |
2.6.3 结果 | 第18页 |
2.7 临床症状与体征 | 第18-21页 |
2.7.1 临床症状对比 | 第18-19页 |
2.7.2 结果 | 第19页 |
2.7.3 临床体征对比 | 第19-20页 |
2.7.4 结果 | 第20-21页 |
2.8 影像学特点对比 | 第21-22页 |
2.8.1 离断症病变节段分布 | 第21页 |
2.8.2 钙化组病变节段分布 | 第21页 |
2.8.3 离断组与非离断组责任节段对比分析 | 第21页 |
2.8.4 钙化组与非钙化组责任节段对比分析 | 第21-22页 |
2.8.5 结果 | 第22页 |
2.9 手术方法的选择 | 第22-26页 |
2.9.1 研究资料的选择 | 第22页 |
2.9.2 分析方法 | 第22-25页 |
2.9.3 手术前后 VAS 评分 | 第25页 |
2.9.4 结果 | 第25页 |
2.9.5 MED 组与开放组术中术后情况比较 | 第25页 |
2.9.6 结果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26-28页 |
3.1 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 | 第26页 |
3.2 在临床症状与体征方面 | 第26页 |
3.3 影像特点 | 第26-27页 |
3.4 手术效果 | 第27页 |
3.5 MED 可行性分析 | 第27-28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28-38页 |
4.1 发病机制 | 第28-29页 |
4.2 病因及危险因素对比分析 | 第29-31页 |
4.2.1 性别 | 第30页 |
4.2.2 年龄 | 第30页 |
4.2.3 外伤 | 第30-31页 |
4.2.4 体重 | 第31页 |
4.2.5 久站久坐 | 第31页 |
4.2.6 劳累程度 | 第31页 |
4.3 临床症状与体征鉴别 | 第31-32页 |
4.4 影像学特点及鉴别方法 | 第32-34页 |
4.4.1 腰椎 X 线检查 | 第32-33页 |
4.4.2 腰椎 CT | 第33页 |
4.4.3 腰椎 MRI | 第33-34页 |
4.5 病理检查鉴别 | 第34页 |
4.6 病变节段 | 第34页 |
4.7 治疗 | 第34-38页 |
4.7.1 手术的适应征 | 第34-35页 |
4.7.2 手术的选择 | 第35页 |
4.7.3 常规手术 | 第35-36页 |
4.7.4 MED 手术方法 | 第36页 |
4.7.5 微创手术 | 第36-37页 |
4.7.6 总结 | 第37-3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综述 椎体后缘离断症的诊断及与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 | 第43-50页 |
1 发病机制 | 第43页 |
2 临床表现 | 第43-44页 |
3 影像学表现 | 第44-45页 |
3.1 X 线 | 第44页 |
3.2 CT | 第44-45页 |
3.3 MRI | 第45页 |
4 鉴别诊断 | 第45-47页 |
4.1 发病机制 | 第45-46页 |
4.2 临床体征鉴别 | 第46页 |
4.3 影像学鉴别 | 第46页 |
4.4 病理检查 | 第46-47页 |
5 鉴别要点 | 第47页 |
6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 | 第50-52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