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3-24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二、 文献研究综述 | 第14-23页 |
(一) 海洋管理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二) 社会管理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9-23页 |
三、 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3-24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3页 |
(二)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3页 |
(三)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3-24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比较 | 第24-32页 |
一、 相关概念 | 第24-28页 |
(一) 海洋管理 | 第24页 |
(二) 海洋综合管理 | 第24-25页 |
(三) 海洋公共管理 | 第25-26页 |
(四) 海洋社会 | 第26-27页 |
(五) 海洋社会管理 | 第27-28页 |
二、 相关概念的比较 | 第28-29页 |
(一) 海洋社会管理与海洋综合管理 | 第28页 |
(二) 海洋社会管理与海洋公共管理 | 第28-29页 |
三、 海洋社会管理的相关理论 | 第29-32页 |
(一) 系统整合理论 | 第29-30页 |
(二) 公民社会理论 | 第30页 |
(三) 多元主义治理理论 | 第30-32页 |
第二章 我国海洋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 第32-36页 |
一、 20 世纪 50~70 年代的海洋管理体制 | 第32-33页 |
(一) 海洋行业管理时期为主时期 | 第32-33页 |
(二) 海洋行政管理时期管理为主时期 | 第33页 |
二、 20 世纪 80 年代~21 世纪初的海洋管理体制 | 第33-36页 |
(一) 海洋综合管理初步形成初期 | 第33-34页 |
(二) 海洋综合管理快速发展时期 | 第34-35页 |
(三) 海洋综合管理改革与强化时期 | 第35页 |
(四)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我国海洋综合管理在社会管理方面的缺失及原因 | 第36-42页 |
一、 我国海洋社会管理缺失的表现 | 第36-38页 |
(一) 海洋政策制定层面的社会管理缺失 | 第36-37页 |
(二) 海洋管理执行层面的社会管理缺失 | 第37-38页 |
(三) 监督、评估(反馈)层面的社会管理缺失 | 第38页 |
二、 我国海洋社会管理的缺失原因 | 第38-42页 |
(一) 推进我国海洋社会管理内在动力不足 | 第38-39页 |
(二) 非政府海洋活动群体利益诉求渠道及诉求制度缺失 | 第39-40页 |
(三) 政府作为海洋管理核心主体在管理过程中缺乏社会回应 | 第40页 |
(四) 对于海洋管理中社会基层的作用缺乏重视和有效开发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国际社会海洋综合管理典型国家的经验及启示 | 第42-47页 |
一、 国际社会海洋综合管理的典型模式 | 第42-45页 |
(一) 荷兰模式 | 第42-43页 |
(二) 美国模式 | 第43-45页 |
(三) 巴西模式 | 第45页 |
二、 国际社会海洋综合管理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第45-47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海洋综合管理体制的对策建议 | 第47-56页 |
一、 我国推进海洋社会管理的必要性 | 第47-50页 |
(一) 直面国际海洋权益竞争、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必然要求 | 第47-48页 |
(二) 我国海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 第48页 |
(三) 国内海洋经济迅猛发展的新要求 | 第48-49页 |
(四) 公民社会发展的强烈诉求 | 第49-50页 |
二、 构建海洋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 | 第50-52页 |
(一) 必须以扩大包容性为基本途径 | 第50页 |
(二) 必须以提升服务水平为管理路径 | 第50-51页 |
(三) 必须面向基层,把基层参与纳入到管理中 | 第51-52页 |
三、 海洋社会管理模式的构建 | 第52-56页 |
(一) 顶层:国家海洋局和国家海洋委员会为中心的多元主体管理模式 | 第52-53页 |
(二) 中层:各级海洋协调委员会统筹、协调的组织模式 | 第53-54页 |
(三) 基础层:各沿海社区为基础平台的公众参与管理模式 | 第54-55页 |
(四)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个人简历 | 第60页 |
发表论文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