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1.1 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 | 第10-11页 |
1.1.2 天津市滨海新区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 第11页 |
1.1.3 城镇化发展政策支持 | 第11-13页 |
1.1.4 新城区域规划所遇到的共性问题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塘沽湾新城项目分析 | 第16-23页 |
2.1 项目概况 | 第16-17页 |
2.2 项目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2.2.1 规划修编 | 第17页 |
2.2.2 农村集体农用地的征转,人员安置以及相应的拆迁补偿 | 第17-18页 |
2.2.3 还迁房建设 | 第18页 |
2.2.4 基础设施建设 | 第18页 |
2.2.5 其他 | 第18页 |
2.3 项目商业模式 | 第18-20页 |
2.2.1 合作模式 | 第18-19页 |
2.2.2 赢利模式 | 第19页 |
2.2.3 利润回流途径 | 第19-20页 |
2.4 项目运作步骤 | 第20-23页 |
2.4.1 签署合作协议 | 第20-21页 |
2.4.2 成立项目公司 | 第21页 |
2.4.3 落实项目融资 | 第21页 |
2.4.4 实施项目 | 第21-22页 |
2.4.5 项目结束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塘沽湾新城策划定位 | 第23-51页 |
3.1 项目区区位现状 | 第23-30页 |
3.1.1 滨海新区区位分析 | 第23-26页 |
3.1.2 项目区交通体系分析 | 第26-28页 |
3.1.3 项目区周边区域分析 | 第28-29页 |
3.1.4 项目地块SWOT分析 | 第29页 |
3.1.5 小结 | 第29-30页 |
3.2 宏观经济及产业结构 | 第30-35页 |
3.2.1 滨海新区产业结构 | 第30-33页 |
3.2.2 滨海新区人口特征 | 第33-35页 |
3.3 土地及房地产市场分析 | 第35-42页 |
3.3.1 土地市场 | 第35-36页 |
3.3.2 房地产市场 | 第36-41页 |
3.3.3 小结 | 第41-42页 |
3.4 国内外案例研究 | 第42-49页 |
3.4.1 格林威治半岛/千禧村 | 第42-45页 |
3.4.2 中新生态城 | 第45-47页 |
3.4.3 新江湾城 | 第47-49页 |
3.5 项目定位 | 第49-51页 |
3.5.1 区域愿景定位 | 第49页 |
3.5.2 区域开发建议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塘沽湾新城概念性规划、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 | 第51-58页 |
4.1 概念性规划与城市设计 | 第51-54页 |
4.1.1 设计理念 | 第51页 |
4.1.2 功能布局 | 第51-52页 |
4.1.3 功能配比 | 第52-53页 |
4.1.4 实践策略 | 第53页 |
4.1.5 开发时序 | 第53-54页 |
4.2 控制性详细规划 | 第54-58页 |
4.2.1 用地性质与利用强度 | 第55-56页 |
4.2.2 配套设施 | 第56页 |
4.2.3 道路交通 | 第56页 |
4.2.4 市政场站设施 | 第56-58页 |
第五章 新城开发建设规划实施及对策建议 | 第58-72页 |
5.1 优化产业发展结构,发展绿色产业 | 第58-59页 |
5.1.1 建设绿色房地产业 | 第58页 |
5.1.2 发展商贸服务产业 | 第58-59页 |
5.1.3 发展休闲产业 | 第59页 |
5.1.4 实施计划 | 第59页 |
5.2 努力发展绿色交通,形成有机共融的综合交通体系 | 第59-62页 |
5.2.1 完善道路系统 | 第60-61页 |
5.2.2 常规公共交通 | 第61页 |
5.2.3 BRT系统 | 第61页 |
5.2.4 PRT系统 | 第61页 |
5.2.5 慢行系统 | 第61页 |
5.2.6 实施计划 | 第61-62页 |
5.3 积极响应绿色能源,实现能源再利用 | 第62-63页 |
5.3.1 大力推进建筑节能 | 第62页 |
5.3.2 建立市政级复合式能源系统 | 第62-63页 |
5.3.3 建设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统 | 第63页 |
5.3.4 建设信息化能源管理平台 | 第63页 |
5.3.5 实施计划 | 第63页 |
5.4 统筹合理利用水资源 | 第63-65页 |
5.4.1 市政中水系统 | 第64页 |
5.4.2 高星级绿色建筑中水系统 | 第64页 |
5.4.3 雨水综合利用 | 第64页 |
5.4.4 节水器具及设备 | 第64-65页 |
5.4.5 实施计划 | 第65页 |
5.5 推进绿色建筑的实施 | 第65-67页 |
5.5.1 加快绿色建筑示范区建设,带动整个生态城绿色建筑发展 | 第66页 |
5.5.2 推广绿色建筑技术与绿色建筑理念,融入城市发展进程 | 第66页 |
5.5.3 实施计划 | 第66-67页 |
5.6 构建区域生态景观,建设环境友好型新城 | 第67-68页 |
5.6.1 城市环境综合治理 | 第67页 |
5.6.2 构建多样化城市水体 | 第67页 |
5.6.3 实施计划 | 第67-68页 |
5.7 发展固废处理体系 | 第68-69页 |
5.7.1 建设垃圾综合利用示范区 | 第68-69页 |
5.7.2 加大区内垃圾分类收集力度 | 第69页 |
5.7.3 实施餐饮垃圾独立处理制度 | 第69页 |
5.7.4 实施垃圾分类处理 | 第69页 |
5.7.5 实施计划 | 第69页 |
5.8 大力发展智慧城市建设 | 第69-72页 |
5.8.1 智慧基础平台建设 | 第70页 |
5.8.2 智慧园区建设 | 第70页 |
5.8.3 智慧管理与生活倡导 | 第70页 |
5.8.4 实施计划 | 第70-72页 |
结语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