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注CO_2提高采收率发展状况 | 第9-10页 |
1.2.2 CO_2驱油技术概况 | 第10-11页 |
1.2.3 CO_2驱油安全性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4 CO_2驱油安全评价技术体系 | 第1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4 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姬塬油田黄3区水井转注CO_2基本概况 | 第14-20页 |
2.1 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 第14页 |
2.2 姬塬油田黄3区注水开发现状 | 第14-15页 |
2.3 CO_2提高采收率机理及试注工艺 | 第15-18页 |
2.3.1 CO_2驱油提高采收率机理 | 第15-16页 |
2.3.2 CO_2试注工艺 | 第16-18页 |
2.4 姬塬油田黄3区注CO_2开发现状 | 第18-20页 |
第三章 采油井伴生气爆炸极限实验分析 | 第20-26页 |
3.1 实验方法 | 第20-22页 |
3.1.1 实验条件 | 第20-21页 |
3.1.2 实验步骤 | 第21-22页 |
3.2 实验结果 | 第22-24页 |
3.2.1 注气前伴生气爆炸极限实验结果 | 第22-23页 |
3.2.2 注气后伴生气爆炸极限实验结果 | 第23-24页 |
3.3 分析与讨论 | 第24-25页 |
3.4 小结 | 第25-26页 |
第四章 水井转注CO_2注采井筒潜在的安全隐患分析 | 第26-36页 |
4.1 CO_2驱油过程中的物质风险分析 | 第26-27页 |
4.2 采油井井筒火灾爆炸与预防措施 | 第27-28页 |
4.2.1 爆炸原因 | 第27页 |
4.2.2 预防措施 | 第27-28页 |
4.3 注入井口低温脆断、冻伤与预防措施 | 第28页 |
4.3.1 低温脆断、冻伤原因 | 第28页 |
4.3.2 预防措施 | 第28页 |
4.4 注入井口高压刺伤与预防措施 | 第28-29页 |
4.4.1 高压刺伤原因 | 第28-29页 |
4.4.2 预防措施 | 第29页 |
4.5 注入井井口装置泄漏与预防措施 | 第29-30页 |
4.5.1 超临界CO_2泄漏 | 第29-30页 |
4.5.2 预防措施 | 第30页 |
4.6 注采井筒腐蚀与对策措施 | 第30-35页 |
4.6.1 井筒腐蚀分析 | 第30-31页 |
4.6.2 CO_2腐蚀因素分析 | 第31-33页 |
4.6.3 环空保护液性能评价 | 第33-34页 |
4.6.4 注采井防腐技术路线及对策 | 第34-35页 |
4.7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五章 水井转注CO_2井筒完整性评估方法探究 | 第36-51页 |
5.1 建立CO_2驱井筒完整性评估方法的步骤 | 第36页 |
5.2 建立CO_2驱注采井筒完整性评估方法 | 第36-46页 |
5.2.1 建立CO_2驱注采井筒完整性评估数据库 | 第36-37页 |
5.2.2 CO_2驱注采井筒完整性评估资料收集 | 第37页 |
5.2.3 完整性评价因素识别与分类 | 第37-39页 |
5.2.4 完整性评价指标识别及判断依据 | 第39-41页 |
5.2.5 完整性评价指标权重 | 第41-44页 |
5.2.6 CO_2驱注采井筒完整性评估法 | 第44-46页 |
5.3 黄3区CO_2注采井筒完整性实例分析 | 第46-49页 |
5.3.1 完整性实例分析 | 第46-47页 |
5.3.2 完整性控制措施 | 第47-49页 |
5.4 小结 | 第49-51页 |
第六章 CO_2驱注采井筒安全性评价研究 | 第51-63页 |
6.1 CO_2驱注采井筒安全评价流程 | 第51页 |
6.2 CO_2驱注采井筒安全评价方法选择 | 第51-54页 |
6.2.1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法 | 第52-53页 |
6.2.2 事故树分析(FTA)法 | 第53-54页 |
6.2.3 CO_2驱注采井筒安全评价方法 | 第54页 |
6.3 CO_2注入井井筒安全性评价 | 第54-58页 |
6.4 CO_2驱采油井井筒安全性评价 | 第58-61页 |
6.5 安全控制措施及建议 | 第61页 |
6.5.1 火灾爆炸风险调控措施 | 第61页 |
6.5.2 冻伤风险调控措施 | 第61页 |
6.5.3 泄漏窒息风险调控措施 | 第61页 |
6.6 本章总结 | 第61-6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3-65页 |
7.1 结论 | 第63页 |
7.2 建议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 | 第69-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