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1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2.1 垂穗披碱草 | 第11-12页 |
2.2 垂穗披碱草的真菌病害 | 第12-13页 |
2.3 种带真菌 | 第13-23页 |
2.3.1 牧草种带真菌的检测概况 | 第13-15页 |
2.3.2 种带真菌的检测与鉴定方法 | 第15-17页 |
2.3.3 影响种带真菌的因素 | 第17-18页 |
2.3.4 种带真菌的危害 | 第18-20页 |
2.3.5 种带真菌的防治 | 第20-23页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3-29页 |
3.1 供试种样 | 第23-24页 |
3.2 种带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24-25页 |
3.2.1 种带真菌的分离 | 第24页 |
3.2.2 ITS序列分析与系统发育树构建 | 第24-25页 |
3.3 种带真菌对种子质量的影响 | 第25-27页 |
3.3.1 种子发芽率的测定 | 第25页 |
3.3.2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第25-26页 |
3.3.3 接种 | 第26页 |
3.3.4 测定项目 | 第26-27页 |
3.4 种带真菌多样性分析 | 第27-28页 |
3.4.1 相对分离频率 | 第27页 |
3.4.2 多样性指数 | 第27页 |
3.4.3 均匀度指数 | 第27页 |
3.4.4 冗余分析 | 第27-28页 |
3.5 数据分析 | 第28-29页 |
第四章 结果 | 第29-46页 |
4.1 垂穗披碱草种带真菌区系 | 第29-35页 |
4.1.1 形态学特征观察结果 | 第29-31页 |
4.1.2 扩增产物凝胶电泳检测结果 | 第31-32页 |
4.1.3 系统发育树 | 第32-34页 |
4.1.4 种带真菌及分离率 | 第34-35页 |
4.2 垂穗披碱草种带真菌的多样性 | 第35-42页 |
4.2.1 种群分布 | 第35-37页 |
4.2.2 多样性 | 第37-39页 |
4.2.3 均匀度 | 第39-40页 |
4.2.4 冗余分析结果 | 第40-42页 |
4.3 种带真菌对垂穗披碱草种子质量的影响 | 第42-46页 |
4.3.1 各采样地种子发芽率与种子带菌率 | 第42-43页 |
4.3.2 各采样地种子发芽率与种子带菌率相关性分析结果 | 第43页 |
4.3.3 接种后的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 | 第43-44页 |
4.3.4 接种后的幼苗生长及干重 | 第44-46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46-51页 |
5.1 种带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46页 |
5.2 垂穗披碱草的种带真菌区系 | 第46-47页 |
5.3 垂穗披碱草种带真菌多样性分析 | 第47-48页 |
5.4 种子带菌率及其与发芽率的相关性 | 第48页 |
5.5 种带真菌对种子质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5.6 主要结论 | 第49-50页 |
5.7 下一步工作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9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