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21页 |
| ·概述 | 第9页 |
| ·地下水中铁、锰的存在形式及危害 | 第9-12页 |
| ·地下水中铁的存在形式 | 第9-10页 |
| ·地下水中锰的存在形式 | 第10页 |
| ·铁、锰超标的危害 | 第10-12页 |
| ·西安市地下水源地概况 | 第12-14页 |
| ·地理环境及用水状况 | 第12页 |
| ·地下水源地的特点及分布 | 第12-14页 |
| ·地下水源地铁锰超标状况 | 第14页 |
| ·国内外地下水除铁除锰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 ·化学沉淀法 | 第15-16页 |
| ·接触氧化法 | 第16-18页 |
| ·生物方法 | 第18-19页 |
| ·其他方法 | 第19-20页 |
|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0-21页 |
| ·研究意义 | 第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7页 |
| ·水源地水质调查 | 第21-22页 |
| ·水样采集 | 第21页 |
| ·检测方法与仪器 | 第21-22页 |
| ·除铁除锰实验 | 第22-27页 |
| ·实验原水的选取 | 第22-23页 |
| ·工艺流程 | 第23-25页 |
| ·实验系统 | 第25-27页 |
| 3 西北郊水源地水质调查分析 | 第27-52页 |
| ·水源地现状及管井分类 | 第27-28页 |
| ·水源地现状 | 第27-28页 |
| ·管井分类 | 第28页 |
| ·水质超标项目分析 | 第28-35页 |
| ·感官性状指标 | 第29-30页 |
| ·一般化学性指标 | 第30-32页 |
| ·微生物指标 | 第32页 |
| ·水质综合分析 | 第32-35页 |
| ·截留物镜检分析 | 第35-37页 |
| ·无机颗粒 | 第35-36页 |
| ·有机絮体 | 第36页 |
| ·微生物 | 第36-37页 |
| ·微气泡的危害及成因 | 第37-39页 |
| ·微气泡的危害 | 第37-38页 |
| ·微气泡产生的原因 | 第38-39页 |
| ·管井水量水质变化分析 | 第39-50页 |
| ·水量变化分析 | 第39-42页 |
| ·水质变化分析 | 第42-47页 |
| ·地下水污染源分析 | 第47-50页 |
| ·小结 | 第50-52页 |
| 4 除铁除锰的实验研究 | 第52-73页 |
| ·工艺遴选 | 第52-63页 |
| ·氧化+砂滤处理工艺 | 第52-54页 |
| ·氧化混凝+砂滤处理工艺 | 第54-58页 |
| ·混凝砂滤+氧化砂滤两级串联处理工艺 | 第58-60页 |
| ·两级氧化砂滤串联处理工艺 | 第60-63页 |
| ·工艺选择 | 第63页 |
| ·"KMnO_4氧化+砂滤"扩大实验 | 第63-71页 |
| ·滤速为8.12m/h时的处理效果 | 第63-65页 |
| ·滤速为9.74m/h时的处理效果 | 第65-67页 |
| ·滤速为12m/h时的处理效果 | 第67-68页 |
| ·不同滤速的压力周期分析 | 第68-69页 |
| ·不同滤速的滤后水质分析 | 第69-70页 |
| ·不同滤速的产水效率 | 第70-71页 |
| ·小结 | 第71-73页 |
| 5 结论与建议 | 第73-74页 |
| ·结论 | 第73页 |
| ·建议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 附录1 管井井深及分类表 | 第78-79页 |
| 附录2 2009年第五水厂水源地水质调查表 | 第79-81页 |
| 附录3 管井超标项目汇总 | 第81-82页 |
| 附录4 2002、2004、2006和2008年管井出水量(m~3/h)汇总 | 第82-84页 |
| 附录5 水源地管井水质调查图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