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佛教论文--经及经疏论文--大乘论文

《般舟三昧经》研究

中文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中文文摘第5-10页
绪论第10-22页
    一、研究动机及意义第10-13页
    二、前人研究成果第13-19页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9-21页
    四、研究困难和不足第21-22页
第一章 《般舟三昧经》的历史背景第22-38页
    第一节 《般舟三昧经》成立的年代第22-24页
    第二节 《般舟三昧经》的释经题第24-28页
    第三节 《般舟三昧经》传译的情况第28-33页
        一、汉译本及其品目第28-32页
        二、本经之注疏第32-33页
    第四节 《般舟三昧经》流传到中国的情形第33-38页
第二章 《般舟三昧经》的核心思想第38-68页
    第一节 佛身观第38-52页
        一、“佛身”的概念与演变第38-41页
        二、《般舟三昧经》中的佛身观第41-47页
        二、“佛身”观的影响第47-52页
    第二节 《般舟三昧经》的修行观第52-59页
        一、行门要件第53-55页
        二、念佛法门第55-59页
    第三节 《般舟三昧经》的见佛思想第59-68页
        一、定中见十方诸佛第59-61页
        二、得授记及请法第61-64页
        三、能证阿鞞跋致第64-68页
第三章 《般舟三昧经》的融合思想第68-84页
    第一节 禅观思想第68-71页
    第二节 净土思想第71-76页
    第三节 般若思想第76-80页
    第四节 三者的融合第80-84页
第四章 《般舟三昧经》与其他净土经典之关联与比较第84-98页
    第一节 《无量寿经》与《般舟三昧经》第84-87页
    第二节 《佛说阿弥陀经》与《般舟三昧经》第87-91页
    第三节 《观无量寿经》与《般舟三昧经》第91-98页
第五章 印度龙树论师与《般舟三昧经》第98-116页
    第一节 《大智度论》中的般舟三昧第99-106页
        一、念佛三昧与般舟三昧之互用第99-101页
        二、般舟三昧与般若的关系第101-103页
        三、见佛的内涵第103-106页
    第二节 《十住毘婆沙论》中的般舟三昧第106-116页
        一、修学次第第106-109页
        二、修行资粮与成就果报第109-113页
        三、禅相分别第113-116页
第六章 罗什与慧远对《般舟三昧经》看法之异同—以《大乘大义章》为主第116-148页
    第一节 《大乘大义章》概述第117-129页
        一、《大乘大义章》内容架构及创作背景第117-120页
        二、慧远诠释般舟三昧的时代条件与理论基础第120-124页
        三、罗什诠释般舟三昧的时代条件与理论基础第124-129页
    第二节 罗什与慧远对《般舟三昧经》的讨论第129-142页
        一、法身的问题第129-134页
        二、念佛三昧的实践第134-139页
        三、三十二相的修持第139-142页
    第三节 罗什与慧远对《般舟三昧经》看法之异同第142-148页
        一、相同点第142-144页
        二、相异点第144-148页
第七章 《般舟三昧经》对佛教宗派及文人之影响第148-192页
    第一节 对净土宗之影响第148-172页
        一、慧远大师及其门下第148-157页
        二、昙鸾、道绰、善导第157-166页
        三、慧日、承远、法照第166-172页
    第二节 对天台宗智顗之影响第172-181页
        一、智顗接触般舟三昧之因缘第173-175页
        二、常行三昧之内涵第175-179页
        三、常行三昧之影响第179-181页
    第三节 对教外文人创作之影响第181-192页
        一、谢灵运第181-187页
        二、李白第187-192页
结论第192-196页
参考文献第196-208页
致谢第208-210页
个人简历第210-212页

论文共2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通量聚偏氟乙烯膜蒸馏用膜制备研究
下一篇:长期执政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政党权威巩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