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2-16页 |
Abstract | 第16-19页 |
符号说明 | 第20-2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2-56页 |
1.1 纳米材料 | 第22-23页 |
1.2 纳米材料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 第23-35页 |
1.2.1 纳米材料用于造影剂 | 第24-26页 |
1.2.1.1 计算机断层扫描 | 第24-25页 |
1.2.1.2 核磁共振成像 | 第25-26页 |
1.2.2 纳米材料用于癌症治疗 | 第26-35页 |
1.2.2.1 纳米材料作为药物递送工具 | 第28-30页 |
1.2.2.2 纳米材料的肿瘤靶向应用 | 第30-32页 |
1.2.2.3 纳米材料作为抗癌药 | 第32-35页 |
1.3 纳米材料与细胞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 | 第35-44页 |
1.3.1 生物微环境影响纳米-细胞相互作用 | 第35-36页 |
1.3.2 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影响纳米-细胞相互作用 | 第36-44页 |
1.3.2.1 纳米材料尺寸的影响 | 第36-38页 |
1.3.2.2 纳米材料形状的影响 | 第38-39页 |
1.3.2.3 纳米材料核成分的影响 | 第39-41页 |
1.3.2.4 纳米材料表面修饰的影响 | 第41-44页 |
1.3.2.4.1 电荷的影响 | 第41-42页 |
1.3.2.4.2 亲疏水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1.3.2.4.3 其他表面官能化的影响 | 第43-44页 |
1.4 新型纳米材料设计 | 第44-45页 |
1.5 雾霾 | 第45-55页 |
1.5.1 严重空气污染事件 | 第46-49页 |
1.5.1.1 伦敦雾霾 | 第46-47页 |
1.5.1.2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 第47页 |
1.5.1.3 中国中东部严重雾霾事件 | 第47-49页 |
1.5.2 PM_(2.5)的形成 | 第49-52页 |
1.5.2.1 PM_(2.5)的来源 | 第49-51页 |
1.5.2.2 PM_(2.5)的形成及危害 | 第51-52页 |
1.5.3 PM_(2.5)严重影响人类健康 | 第52-55页 |
1.6 本研究工作的内容与意义 | 第55-56页 |
第二章 功能化纳米颗粒对人类细胞的“识别”和“命运”的调控 | 第56-86页 |
2.1 引言 | 第56-57页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7-59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57-58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58-59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59-68页 |
2.3.1 AuNPs,PtNPs,PdNPs颗粒库的合成 | 第59-64页 |
2.3.1.1 配体小分子的合成 | 第59-61页 |
2.3.1.2 相同表面官能化的AuNPs,PtNPs,PdNPs颗粒库的合成 | 第61-64页 |
2.3.1.2.1 不同粒径AuNPs,PtNPs,PdNPs的合成 | 第61-63页 |
2.3.1.2.2 表面官能化的AuNPs,PtNPs和PdNPs的合成 | 第63-64页 |
2.3.2 相同表面官能化的AuNPs,PtNPs和PdNPs的表征 | 第64-65页 |
2.3.2.2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64页 |
2.3.2.3 功能化纳米颗粒表面配体密度的定量分析 | 第64页 |
2.3.2.4 动态光散射(DLS)测量纳米颗粒水合粒径 | 第64页 |
2.3.2.5 表面官能化AuNPs,PtNPs及PdNPs的Zeta电位测定 | 第64-65页 |
2.3.2.6 表面官能化AuNPs,PtNPs及PdNPs离子释放测定 | 第65页 |
2.3.3 表面官能化AuNPs,PtNPs及PdNPs亲疏水性的测定 | 第65-66页 |
2.3.4 表面官能化AuNPs,PtNPs及PdNPs蛋白吸附实验 | 第66页 |
2.3.5 表面官能化AuNPs,PtNPs及PdNPs细胞实验 | 第66-68页 |
2.3.5.1 细胞培养 | 第66页 |
2.3.5.2 透射电子显微镜细胞成像 | 第66页 |
2.3.5.3 细胞摄入实验 | 第66-67页 |
2.3.5.4 细胞存活率实验 | 第67页 |
2.3.5.5 免疫印迹实验 | 第67-68页 |
2.3.6 表面官能化AuNPs和PdNPs催化过氧化氢能力测定 | 第68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68-84页 |
2.4.1 表面官能化AuNPs,PtNPs及PdNPs的合成及表征 | 第68-74页 |
2.4.1.1 表面官能化AuNPs,PtNPs及PdNPs的设计及合成 | 第68-69页 |
2.4.4.2 纳米颗粒形貌和尺寸的表征 | 第69-71页 |
2.4.4.3 动态光散射粒度分布及Zeta电位表征 | 第71-72页 |
2.4.4.4 纳米颗粒的离子释放实验 | 第72-73页 |
2.4.4.5 纳米颗粒的蛋白吸附实验 | 第73-74页 |
2.4.2 纳米颗粒核材料对材料亲疏水性和细胞摄入的影响 | 第74-77页 |
2.4.3 纳米颗粒核材料对细胞损伤的影响 | 第77-80页 |
2.4.4 纳米颗粒核材料性质在细胞毒性中的重要作用 | 第80-84页 |
2.5 结论 | 第84-86页 |
第三章 功能化纳米颗粒用于揭示雾霾颗粒的致毒机理 | 第86-105页 |
3.1 引言 | 第86页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86-88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86-87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87-88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88-92页 |
3.3.1 FUPs的设计及合成 | 第88-90页 |
3.3.2 PM_(2.5)收集、制备及表征 | 第90-91页 |
3.3.3 FUPs和PM_(2.5)的表征 | 第91页 |
3.3.4 细胞培养 | 第91页 |
3.3.5 细胞存活率的测定 | 第91页 |
3.3.6 透射电子显微镜细胞成像 | 第91页 |
3.3.7 细胞氧化应激的测定 | 第91-92页 |
3.3.8 细胞凋亡的测定 | 第92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92-104页 |
3.4.1 FUPs与PM_(2.5)的相似性 | 第94-96页 |
3.4.2 FUPs与PM_(2.5)细胞毒性的比较 | 第96-98页 |
3.4.3 FUPs与PM_(2.5)诱导细胞氧化应激水平的比较 | 第98-101页 |
3.4.3 FUPs与PM_(2.5)诱导细胞凋亡水平的比较 | 第101-104页 |
3.5 结论 | 第104-105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29页 |
附录 | 第129-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6-137页 |
附件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