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1-22页 |
1.植纹研究 | 第11页 |
2.叶表皮微形态研究 | 第11-13页 |
2.1 叶表皮微形态定义 | 第11-12页 |
2.2 叶表皮微形态的应用 | 第12-13页 |
3.半边莲属植物简介 | 第13-18页 |
3.1 半边莲属植物概况 | 第13-15页 |
3.2 半边莲属植物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4.数量分类学研究 | 第18-19页 |
4.1 数量分类学定义 | 第18页 |
4.2 数量分类学在植物分类学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5.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 | 第19-20页 |
6.立体依据和研究思路 | 第20-22页 |
第一章 半边莲属植纹形态研究及其数据分析 | 第22-70页 |
1.实验材料 | 第23页 |
2.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2.1 光学显微镜下植纹制作法 | 第23-24页 |
2.2 电子显微镜下植纹制样法 | 第24页 |
2.3 依据的术语 | 第24页 |
3.实验结果 | 第24-26页 |
3.1 光学显微镜下的叶表皮特征 | 第24-26页 |
3.2 扫描电镜下的叶表皮特征 | 第26页 |
4.分析与讨论 | 第26-39页 |
4.1 叶表皮特征在鉴定半边莲属植物上的重要性 | 第26-27页 |
4.2 叶表皮特征对半边莲属划分的重要性 | 第27-28页 |
4.3 评论早期对中国半边莲属的分类修订 | 第28页 |
4.4 半边莲属在桔梗科Campanulaceae的进化历史中的地位 | 第28-39页 |
5.半边莲属22种植物38个样本的叶表皮图版和植物气孔长轴箱图 | 第39-70页 |
第二章 半边莲属22种植物38个样本的数值分类学研究 | 第70-84页 |
1.实验材料 | 第70-71页 |
2.实验方法 | 第71-72页 |
2.1 数据处理 | 第71页 |
2.2 数据分析 | 第71-72页 |
3.实验结果 | 第72-82页 |
3.1 植物宏观形态性状聚类分析结果 | 第72-76页 |
3.2 植物宏观形态及叶片微观特征聚类分析结果 | 第76-82页 |
4.分析和讨论 | 第82-84页 |
4.1 植物宏观形态性状聚类结果分析 | 第82页 |
4.2 植物宏观形态及叶片微观特征聚类结果分析 | 第82-84页 |
第三章 巨型lobelias植物的东亚起源 | 第84-106页 |
1.实验材料 | 第84-85页 |
2.实验方法 | 第85-86页 |
2.1 DNA提取、类群收集和质体基因组测序 | 第85页 |
2.2 DNA序列比对和系统发生分析 | 第85-86页 |
2.3 时间估计 | 第86页 |
2.4 生物地理的重建 | 第86页 |
3.实验结果 | 第86-90页 |
3.1 质体基因组特征 | 第86-87页 |
3.2 系统发生关系 | 第87-88页 |
3.3 时间估计 | 第88页 |
3.4 生物地理重建 | 第88-89页 |
3.5 巨型lobelias植物的起源 | 第89-90页 |
3.6 世界性的扩散 | 第90页 |
4.分析与讨论 | 第90-92页 |
4.1 质体基因组特征 | 第90-91页 |
4.2 系统发育关系 | 第91页 |
4.3 时间估计 | 第91页 |
4.4 生物地理的重建 | 第91-92页 |
5.巨型lobelias植物的东亚起源的相关表格和图版 | 第92-106页 |
第四章 中国半边莲属植物起源的多样性 | 第106-113页 |
1.实验材料 | 第106-107页 |
2.实验方法 | 第107-108页 |
3.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108-113页 |
3.1 中国半边莲属植物的系统发生位置 | 第108-112页 |
3.2 中国半边莲属植物的生物地理学意义 | 第112-113页 |
结论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