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9-10页 |
| ABSTRACT | 第10页 |
| 绪论 | 第11-20页 |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三)简要述评 | 第17-18页 |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8-19页 |
| (一)研究内容 | 第18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四、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19-20页 |
| (一)研究重点 | 第19页 |
| (二)研究难点 | 第19页 |
| (三)创新点 | 第19-20页 |
| 第一章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理论分析 | 第20-26页 |
|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含义 | 第20-22页 |
| 二、我国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形式 | 第22-23页 |
| (一)一般性转移支付 | 第22页 |
| (二)专项转移支付 | 第22-23页 |
| (三)税收返还 | 第23页 |
| 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财政体制改革的关系 | 第23-24页 |
| (一)财政体制改革应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 | 第23-24页 |
| (二)完善财政体制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选择 | 第24页 |
| (三)财政能力均等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第24页 |
| 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标准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我国公共财政转移支付现状分析 | 第26-29页 |
| 一、我国公共财政转移支付的总体支出规模分析 | 第26页 |
| 二、我国公共财政转移支付结构分析 | 第26-28页 |
| 三、我国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特点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我国现行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负面影响及原因 | 第29-40页 |
| 一、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主要表现 | 第29-35页 |
| (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过大 | 第29-32页 |
| (二)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过于悬殊 | 第32-33页 |
| (三)公共服务供给中农民工问题 | 第33-35页 |
| 二、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导致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原因分析 | 第35-40页 |
| (一)政府间财权分配与公共服务事权不对等 | 第36页 |
| (二)转移支付制度缺乏法律的权威性支持 | 第36-37页 |
| (三)转移支付规模不能保障地方政府提供充足公共服务 | 第37页 |
| (四)转移支付结构无法满足均衡地区间公共服务要求 | 第37-40页 |
| 第四章 发达国家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经验借鉴 | 第40-43页 |
| 一、德国的转移支付制度 | 第40-41页 |
| (一)财政收入的横向再分配 | 第40页 |
| (二)财政收入的纵向再分配 | 第40-41页 |
| 二、加拿大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第41页 |
| (一)(EP)均等化项目 | 第41页 |
| (二)(CHST)加拿大健康和社会转移支付 | 第41页 |
| (三)(TFF)地区常规资金 | 第41页 |
| 三、澳大利亚财政均等化制度 | 第41-42页 |
| 四、发达国家转移支付制度的经验借鉴 | 第42-43页 |
| (一)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是公共服务均等化 | 第42页 |
| (二)转移支付制度的前提是明确合理的事权财权划分 | 第42页 |
| (三)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下转移支付方式的协调配合 | 第42-43页 |
| 第五章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完善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对策建议 | 第43-46页 |
| 一、明确标准与任务,推进区域、城乡、群体服务均等化进程 | 第43页 |
| 二、通过转移支付立法确保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导向 | 第43-44页 |
| 三、为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充足的转移支付资金 | 第44页 |
| 四、优化资金结构以增强中央转移支付均等化作用 | 第44页 |
| 五、提高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公平性与科学性 | 第44-45页 |
| (一)用“因素法”代替“基数法”计算财政转移支付数额 | 第44页 |
| (二)提高专项转移支付透明度 | 第44-45页 |
| 六、强化转移支付资金监管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 第45页 |
| 七、推进“省直管县”改革以提高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 第45-46页 |
| 结论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 后记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