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平断裂带金矿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2页 |
1.1 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成矿预测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招平断裂带成矿预测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工作概况 | 第11-12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2-18页 |
2.1 区域地层 | 第12-14页 |
2.1.1 胶东群地层 | 第13页 |
2.1.2 粉子山群地层 | 第13页 |
2.1.3 上中元古界蓬莱群 | 第13页 |
2.1.4 中生界白垩系 | 第13-14页 |
2.1.5 第四系地层 | 第14页 |
2.2 区域构造 | 第14-16页 |
2.2.1 EW 向构造带 | 第14页 |
2.2.2 NE 向构造带 | 第14-15页 |
2.2.3 NNE 向构造带 | 第15-16页 |
2.2.4 NW 向构造带 | 第16页 |
2.3 岩浆岩 | 第16-18页 |
2.3.1 玲珑期岩体 | 第16页 |
2.3.2 郭家岭期岩体 | 第16-17页 |
2.3.3 艾山-崂山期岩体 | 第17页 |
2.3.4 脉岩 | 第17-18页 |
第3章 招平断裂带金矿地质特征 | 第18-29页 |
3.1 招平断裂带地质概况 | 第18-21页 |
3.1.1 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 第18-19页 |
3.1.2 地层及岩浆岩 | 第19-21页 |
3.2 矿床地质特征 | 第21-24页 |
3.2.1 矿床分布特征及矿床类型 | 第21-22页 |
3.2.2 围岩蚀变和蚀变岩分带特征 | 第22-23页 |
3.2.3 金矿化富集规律 | 第23-24页 |
3.3 典型金矿区的矿床地质特征 | 第24-29页 |
3.3.1 典型金矿区的矿石结构与矿石类型 | 第24-25页 |
3.3.2 典型金矿区的矿化及蚀变特征 | 第25-29页 |
第4章 地球物理特征 | 第29-52页 |
4.1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 第29-30页 |
4.1.1 重力场特征 | 第29页 |
4.1.2 磁场特征 | 第29-30页 |
4.1.3 电场特征 | 第30页 |
4.2 招平断裂带地球物理特征 | 第30-33页 |
4.2.1 磁性特征 | 第30-32页 |
4.2.2 电性参数及其特征 | 第32-33页 |
4.3 预测区地球物理场特征 | 第33-52页 |
4.3.1 方法技术及其原理 | 第33-35页 |
4.3.2 测区地球物理资料解译 | 第35-51页 |
4.3.3 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地球化学特征 | 第52-59页 |
5.1 元素的概率分布与区域分布特征 | 第52-53页 |
5.1.1 元素的概率分布 | 第52页 |
5.1.2 元素的区域分布特征 | 第52-53页 |
5.2 预测区地球化学原生晕异常 | 第53-59页 |
5.2.1 异常的圈定及其特征 | 第53-57页 |
5.2.1.1 异常下限的确定 | 第53-54页 |
5.2.1.2 异常的圈定 | 第54-57页 |
5.2.2 异常的评序 | 第57-59页 |
5.2.2.1 评序参数的选择与数量化 | 第57-58页 |
5.2.2.2 评序的方法与结果 | 第58-59页 |
第6章 综合信息成矿预测 | 第59-66页 |
6.1 招平断裂带金矿成矿规律初步认识 | 第59页 |
6.2 找矿标志 | 第59-60页 |
6.2.1 地质标志 | 第59-60页 |
6.2.1.1 构造标志 | 第59-60页 |
6.2.1.2 近矿围岩蚀变及矿化标志 | 第60页 |
6.2.1.3 脉岩标志 | 第60页 |
6.2.2 地球物理标志 | 第60页 |
6.2.3 地球化学标志 | 第60页 |
6.3 成矿预测 | 第60-66页 |
6.3.1 综合异常区的划分 | 第60-63页 |
6.3.2 靶区圈定及分级 | 第63-66页 |
6.3.2.1 靶区圈定 | 第63页 |
6.3.2.2 靶区分级 | 第63-66页 |
第7章 结论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附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