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4-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8-30页 |
1.1 膜活性多肽的抗菌研究简介 | 第8-26页 |
1.1.1 抗菌肽的定义及分类 | 第8-10页 |
1.1.2 抗菌肽的机体防御功能 | 第10-12页 |
1.1.3 抗菌肽的作用机理及研究方法 | 第12-18页 |
1.1.4 α-螺旋型抗菌肽的物理化学参数与生物学活性的关系 | 第18-22页 |
1.1.5 提高抗菌特异性的有效途径 | 第22-25页 |
1.1.6 抗菌肽的应用前景 | 第25-26页 |
1.2 膜活性多肽的抗癌研究简介 | 第26-28页 |
1.2.1 膜活性多肽的抗癌活性 | 第26-27页 |
1.2.2 抗癌肽的选择性作用基础 | 第27页 |
1.2.3 抗癌肽的作用机理 | 第27-28页 |
1.3 研究目的和立项依据 | 第28-30页 |
第2章 抗菌肽的物理化学性质与生物学活性的关系 | 第30-62页 |
2.1 序言 | 第30-31页 |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1-41页 |
2.2.1 实验材料及菌种 | 第31-33页 |
2.2.2 抗菌肽的合成 | 第33-34页 |
2.2.3 抗菌肽的纯化 | 第34-35页 |
2.2.4 抗菌肽的鉴定 | 第35-36页 |
2.2.5 抗菌肽的定量 | 第36-37页 |
2.2.6 抗菌肽的二级结构测定 | 第37-38页 |
2.2.7 抗菌肽的相对疏水性 | 第38-39页 |
2.2.8 抗菌肽的自聚能力测定 | 第39页 |
2.2.9 抗菌肽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 第39-40页 |
2.2.10 抗菌肽的最低溶血浓度(MHC) | 第40-41页 |
2.2.11 计算治疗指数 | 第4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1-61页 |
2.3.1 抗菌肽的设计 | 第41-46页 |
2.3.2 抗菌肽的合成、纯化、鉴定、定量 | 第46-50页 |
2.3.3 抗菌肽的生物物理活性 | 第50-56页 |
2.3.4 抗菌肽的生物活性 | 第56-6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3章 抗菌肽对映异构体的比较研究 | 第62-82页 |
3.1 序言 | 第62-63页 |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63-67页 |
3.2.1 实验材料及菌种 | 第63页 |
3.2.2 抗菌肽的合成、纯化、鉴定及定量 | 第63-64页 |
3.2.3 抗菌肽的生物物理性质表征 | 第64页 |
3.2.4 常规条件检测对映异构体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 第64页 |
3.2.5 对映异构体的最低溶血浓度(MHC) | 第64页 |
3.2.6 在控制条件下检测对映异构体的最低抑菌浓度 | 第64页 |
3.2.7 抗菌肽对革兰氏阴性细菌外膜的增透作用 | 第64-65页 |
3.2.8 超滤—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多肽与HSA 的结合能力 | 第65-66页 |
3.2.9 对映异构体对蛋白酶的稳定性 | 第66-67页 |
3.3 结果 | 第67-78页 |
3.3.1 多肽合成、纯化与鉴定 | 第67页 |
3.3.2 对映异构体的生物物理性质分析 | 第67-68页 |
3.3.3 对映异构体的生物活性比较 | 第68-71页 |
3.3.4 单一因素影响抗菌肽抗菌活性的机理分析 | 第71-78页 |
3.4 讨论 | 第78-8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4章 单分子抗癌肽与HeLa 细胞膜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82-98页 |
4.1 序言 | 第82-83页 |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83-84页 |
4.2.1 抗癌肽的合成、纯化、鉴定及定量 | 第83页 |
4.2.2 抗癌肽的生物物理性质表征 | 第83页 |
4.2.3 细胞培养 | 第83页 |
4.2.4 抗癌肽的细胞毒活性测定 | 第83页 |
4.2.5 多肽偶联到AFM 针尖 | 第83-84页 |
4.2.6 AFM 测定单分子力谱 | 第84页 |
4.3 结果 | 第84-93页 |
4.3.1 抗癌肽的设计 | 第84-86页 |
4.3.2 抗癌肽生物物理性质 | 第86-88页 |
4.3.3 抗癌肽的生物学活性 | 第88-89页 |
4.3.4 单分子力谱 | 第89-93页 |
4.4 讨论 | 第93-9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14页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14-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
中文摘要 | 第117-119页 |
Abstract | 第119-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