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1.5 论文章节安排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内存数据库的主要技术 | 第18-37页 |
| 2.1 基础理论 | 第18-25页 |
| 2.1.1 CAP | 第18-19页 |
| 2.1.2 最终一致性 | 第19-20页 |
| 2.1.3 BASE | 第20-21页 |
| 2.1.4 I/O的五分钟法则 | 第21页 |
| 2.1.5 不要删除数据 | 第21-23页 |
| 2.1.6 RAM是硬盘,硬盘是磁带 | 第23-25页 |
| 2.1.7 Amdahl定律和Gustafson定律 | 第25页 |
| 2.2 主要算法 | 第25-30页 |
| 2.2.1 一致性哈希 | 第25-27页 |
| 2.2.2 Quorum NRW | 第27-29页 |
| 2.2.3 Vector clock | 第29-30页 |
| 2.3 缓存策略 | 第30-34页 |
| 2.3.1 MemCached | 第30-34页 |
| 2.4 内存数据库架构 | 第34-37页 |
| 2.4.1 Master/slave | 第34页 |
| 2.4.2 Multi-master | 第34页 |
| 2.4.3 Two-phase commit(2PC) | 第34-35页 |
| 2.4.4 Three-phase commit (3PC) | 第35-37页 |
| 第三章 多机热备份内存数据库的需求分析 | 第37-44页 |
| 3.1 需求描述 | 第37-38页 |
| 3.2 可行性分析 | 第38页 |
| 3.3 功能需求分析 | 第38-41页 |
| 3.3.1 备份 | 第38-39页 |
| 3.3.2 加载 | 第39页 |
| 3.3.3 数据一致性同步 | 第39-40页 |
| 3.3.4 数据库架构 | 第40-41页 |
| 3.4 性能分析 | 第41-43页 |
| 3.5 系统环境分析 | 第43页 |
| 3.5.1 硬件环境 | 第43页 |
| 3.5.2 软件环境 | 第43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多机热备份内存数据库的设计 | 第44-56页 |
| 4.1 项目背景 | 第44页 |
| 4.2 整体架构 | 第44-45页 |
| 4.3 内部模块 | 第45-47页 |
| 4.4 状态机 | 第47-48页 |
| 4.5 数据库启动流程 | 第48-56页 |
| 4.5.1 同组所有服务器同时启动 | 第48-52页 |
| 4.5.2 一个服务器启动时,其他服务器已经在Ready状态 | 第52-56页 |
| 第五章 多机热备份内存数据库的实现 | 第56-68页 |
| 5.1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 第56-64页 |
| 5.1.1 MessageConnector | 第57-58页 |
| 5.1.2 Storage | 第58-60页 |
| 5.1.3 Synchronizer | 第60-61页 |
| 5.1.4 ParallelResponse | 第61-62页 |
| 5.1.5 Statemachine | 第62-64页 |
| 5.2 系统接口实现 | 第64-66页 |
| 5.3 系统性能实现 | 第66-67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第68-70页 |
| 6.1 软件测试环境 | 第68页 |
| 6.2 软件性能测试 | 第68-69页 |
| 6.3 测试结果分析 | 第69-70页 |
| 第七章 总结 | 第70-72页 |
| 7.1 总结 | 第70页 |
| 7.2 展望 | 第70-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