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0-12页 |
1.2.1 有效、无效、低效与负效 | 第10页 |
1.2.2 课堂教学有效性与有效教学 | 第10-12页 |
1.2.3 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 | 第12页 |
1.3 课题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3-15页 |
1.4.1 有助于生物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 | 第13页 |
1.4.2 有助于生物教师角色的转变 | 第13页 |
1.4.3 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的转型 | 第13-14页 |
1.4.4 有助于改变生物教学的无效和低效 | 第14-15页 |
2 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的理论研究 | 第15-22页 |
2.1 课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第15-17页 |
2.1.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2.1.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2.2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7-22页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8页 |
2.2.2 群体动力学与学习共同体理论 | 第18-19页 |
2.2.3 教学专业化理论 | 第19页 |
2.2.4 情境教学理论 | 第19-20页 |
2.2.5 与本研究相关的新课程理论 | 第20-22页 |
3 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2-28页 |
3.1 教师因素分析 | 第22-25页 |
3.1.1 高中生物教师的教育观念 | 第22-23页 |
3.1.2 高中生物教师的教学素养 | 第23-24页 |
3.1.3 高中生物教师的科学文化水平 | 第24页 |
3.1.4 高中生物教师的教学能力 | 第24页 |
3.1.5 高中生物教师的教学智慧 | 第24-25页 |
3.2 学生因素分析 | 第25-26页 |
3.2.1 学生的参与程度 | 第25页 |
3.2.2 学习生物科学的态度 | 第25-26页 |
3.2.3 学习生物学的方法 | 第26页 |
3.2.4 学生的现有知识储备及能力水平 | 第26页 |
3.3 教学内容因素分析 | 第26页 |
3.4 教学环境因素分析 | 第26-28页 |
4 制定新课程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 | 第28-39页 |
4.1 制定新课程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的原则 | 第28-29页 |
4.1.1 开放性原则 | 第28页 |
4.1.2 实用性原则 | 第28页 |
4.1.3 可操作性原则 | 第28-29页 |
4.2 制定新课程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 | 第29-39页 |
4.2.1 初拟新课程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的评价指标 | 第29-30页 |
4.2.2 指标筛选及核心指标的确定 | 第30-32页 |
4.2.3 确定二级指标的评价要点 | 第32-37页 |
4.2.4 标准实施方法 | 第37-39页 |
5 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的论证 | 第39-45页 |
5.1 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的试测及其结果 | 第39-43页 |
5.2 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的效度分析 | 第43-44页 |
5.2.1 专家效度 | 第43页 |
5.2.2 内容效度 | 第43-44页 |
5.3 标准试评过程中显示的不足之处及修订 | 第44-45页 |
结束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录 | 第49-60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