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9-13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 本文研究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2 股指期货业务概述 | 第13-21页 |
2.1 股指期货及其发展历程 | 第13-15页 |
2.1.1 股指期货的诞生和起步阶段(1982年至1983年) | 第13页 |
2.1.2 股指期货发展的成长阶段(1983年至1987年) | 第13-14页 |
2.1.3 股指期货的停滞发展阶段(1988年至1989年) | 第14页 |
2.1.4 股指期货的迅速发展阶段(1990年至2007年) | 第14-15页 |
2.1.5 次贷危机后股指期货发展的新局面(2008年至今) | 第15页 |
2.2 股指期货的特点和功能 | 第15-18页 |
2.2.1 股指期货的特点 | 第15-17页 |
2.2.1.1 股指期货与其他金融期货、商品期货的共同特征 | 第15-16页 |
2.2.1.2 股指期货自身的独特特征 | 第16-17页 |
2.2.2 股指期货的功能 | 第17-18页 |
2.2.2.1 股指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 | 第17页 |
2.2.2.2 股指期货的套期保值功能 | 第17页 |
2.2.2.3 股指期货的投机套利功能 | 第17-18页 |
2.3 股指期货业务的风险及其特点 | 第18-21页 |
2.3.1 股指期货的风险的根源 | 第18页 |
2.3.2 股指期货风险分类及其特点 | 第18-21页 |
2.3.2.1 市场风险 | 第18-19页 |
2.3.2.2 信用风险 | 第19页 |
2.3.2.3 操作风险 | 第19页 |
2.3.2.4 法律风险 | 第19-20页 |
2.3.2.5 自然风险 | 第20-21页 |
3 典型国家地区股指期货风险监管评析 | 第21-32页 |
3.1 美国股指期货风险监管评析 | 第21-24页 |
3.1.1 美国股指期货监管体系结构 | 第21-23页 |
3.1.1.1 美国股指期货政府层面监管 | 第22页 |
3.1.1.2 美国股指期货自律层面监管 | 第22-23页 |
3.1.1.3 美国股指期货交易所层面监管 | 第23页 |
3.1.2 美国股指期货监管评析 | 第23-24页 |
3.2 韩国股指期货风险监管评析 | 第24-27页 |
3.2.1 韩国金融期货市场监管体系 | 第24-25页 |
3.2.2 韩国股指期货监管制度及其特点 | 第25-26页 |
3.2.3 韩国股指期货风险监管评析 | 第26-27页 |
3.2.3.1 监管部门前期准备充分 | 第26页 |
3.2.3.2 严格市场准入,谨慎稳步推进 | 第26-27页 |
3.2.3.3 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先行 | 第27页 |
3.3 中国香港股指期货风险监管评析 | 第27-32页 |
3.3.1 中国香港股指期货市场监管体系结构 | 第27-29页 |
3.3.1.1 政府层面监管 | 第28页 |
3.3.1.2 市场层面监管 | 第28-29页 |
3.3.2 中国香港股指期货风险监管特点 | 第29-30页 |
3.3.2.1 香港期货交易所完善的会员管理机制 | 第29页 |
3.3.2.2 香港期货交易完备的市场交易制度 | 第29-30页 |
3.3.2.3 借鉴国际监管经验,不断完善风险监管 | 第30页 |
3.3.3 中国香港股票指数期货市场风险监管评析 | 第30-32页 |
3.3.3.1 借助会员管理机制实现风险层级管理 | 第30页 |
3.3.3.2 国际监管交流和借鉴保证监管先进性 | 第30-32页 |
4 我国股指期货风险监管分析与建议 | 第32-47页 |
4.1 我国股指期货现状概述 | 第32-36页 |
4.1.1 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介绍 | 第32-34页 |
4.1.1.1 沪深300指数概述 | 第32-33页 |
4.1.1.2 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介绍 | 第33-34页 |
4.1.2 沪深300股指期货运行情况概述 | 第34-36页 |
4.1.2.1 价格发现功能逐渐显现 | 第34-35页 |
4.1.2.2 市场运行总体平稳 | 第35页 |
4.1.2.3 走势总体反映宏观经济运行 | 第35页 |
4.1.2.4 走势对政策动向反应敏感 | 第35-36页 |
4.2 沪深300股指期货监管评析 | 第36-42页 |
4.2.1 我国股指期货风险监管体系 | 第36-37页 |
4.2.2 沪深300股指期货交易制度评析 | 第37-42页 |
4.2.2.1 价格限制制度评析 | 第37-38页 |
4.2.2.2 保证金制度评析 | 第38-40页 |
4.2.2.3 分级结算制度评析 | 第40-41页 |
4.2.2.4 投资者适当性制度评析 | 第41-42页 |
4.3 对我国股指期货业务风险监管建议 | 第42-47页 |
4.3.1 继续完善股指期货监管法规制度建设 | 第42-43页 |
4.3.2 加强期货、现货跨市场监管,防止市场操纵 | 第43-44页 |
4.3.3 区分投资者准入资格,引导完善投资者结构 | 第44-45页 |
4.3.4 适时推出股指期货系列产品,分散市场风险 | 第45-46页 |
4.3.5 渐进开放股指期货市场,严防国际资本冲击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详细摘要 | 第52-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