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综述 | 第13-21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蛋白质与小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法研究 | 第13-15页 |
1.2.1 蛋白质的内源荧光猝灭法 | 第13-15页 |
1.2.2 荧光敏化法 | 第15页 |
1.3 蛋白质与小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 | 第15-16页 |
1.4 蛋白质光谱探针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4.1 荧光探针 | 第16-18页 |
1.4.2 共振光散射探针 | 第18页 |
1.4.3 纳米探针 | 第18-19页 |
1.4.4 化学发光探针 | 第19页 |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第2章 光谱探针猩红S 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的发光光谱研究 | 第21-29页 |
2.1 引言 | 第21-2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2-23页 |
2.2.1 试剂与仪器 | 第22页 |
2.2.2 实验步骤 | 第22-2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3-28页 |
2.3.1 BSA-PS 体系的荧光光谱 | 第23页 |
2.3.2 BSA-PS 体系的吸收光谱 | 第23-24页 |
2.3.3 PS 对BSA 荧光猝灭机理 | 第24-25页 |
2.3.4 PS 与BSA 间的作用力类型 | 第25页 |
2.3.5 荧光给体与受体间结合距离的求取 | 第25-27页 |
2.3.6 PS 对BSA 构象的影响 | 第27页 |
2.3.7 PS 与BSA 的结合位置 | 第27-28页 |
2.4 结论 | 第28-29页 |
第3章 猩红S 作荧光探针研究牛血清白蛋白与新霉素之间的结合反应 | 第29-35页 |
3.1 引言 | 第29-3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0-31页 |
3.2.1 试剂与仪器 | 第30页 |
3.2.2 实验步骤 | 第30-3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1-34页 |
3.3.1 BSA-PS 体系的荧光光谱 | 第31页 |
3.3.2 BSA-PS 体系的吸收光谱 | 第31-32页 |
3.3.3 NM 对BSA-PS 荧光发射光谱的影响 | 第32-33页 |
3.3.4 PS 对BSA 荧光猝灭机理 | 第33页 |
3.3.5 PS 与BSA 间的作用力类型 | 第33页 |
3.3.6 结合反应机理 | 第33-34页 |
3.4 结论 | 第34-35页 |
第4章 猩红S 作荧光探针研究牛血清白蛋白与庆大霉素之间结合反应 | 第35-43页 |
4.1 引言 | 第35-3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36-37页 |
4.2.1 试剂与仪器 | 第36页 |
4.2.2 实验步骤 | 第36-3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2页 |
4.3.1 BSA-PS 体系的荧光光谱 | 第37页 |
4.3.2 BSA-PS 体系的吸收光谱 | 第37-38页 |
4.3.3 GM 对BSA-PS 荧光发射光谱的影响 | 第38-39页 |
4.3.4 PS 对BSA 荧光猝灭机理 | 第39页 |
4.3.5 PS 与BSA 间的作用力类型 | 第39-40页 |
4.3.6 荧光给体与受体间结合距离的求取 | 第40页 |
4.3.7 结合反应机理 | 第40-41页 |
4.3.8 PS、GM 与BSA 的结合位置 | 第41-42页 |
4.4 结论 | 第42-43页 |
第5章 荧光法研究牛血清白蛋白存在下头孢哌酮钠与氧氟沙星间相互作用 | 第43-51页 |
5.1 引言 | 第43-44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44-45页 |
5.2.1 仪器和试剂 | 第44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0页 |
5.3.1 CFP、OFX 与BSA 作用的荧光光谱 | 第45-46页 |
5.3.2 CFP、OFX 对BSA 荧光猝灭机理 | 第46-47页 |
5.3.3 结合常数 | 第47页 |
5.3.4 协同系数 | 第47-49页 |
5.3.5 药物与 BSA 的结合位置 | 第49页 |
5.3.6 作用力类型 | 第49-50页 |
5.4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65页 |
附录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