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与共:城市生命的文化理解
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11-46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其背景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42页 |
一、城市与城市化 | 第12-21页 |
二、争论中的城市文化 | 第21-32页 |
三、文化传统与城市理想 | 第32-42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 第42-46页 |
第一章 文化观与城市观 | 第46-63页 |
第一节 城市作为人造机器 | 第46-50页 |
一、机械论之自然观 | 第46-47页 |
二、机械论之城市观 | 第47-50页 |
第二节 城市作为文化生命 | 第50-54页 |
一、生命论之自然观 | 第50-51页 |
二、生命论之城市观 | 第51-54页 |
第三节 城市现状与传统复出 | 第54-63页 |
一、城市化辉煌 | 第54-56页 |
二、城市化困顿 | 第56-59页 |
三、城市转型与传统复出 | 第59-63页 |
第二章 文化传统与生命信仰 | 第63-90页 |
第一节 天人之际 | 第65-76页 |
一、天人同构,万有同质之共源性 | 第66-67页 |
二、生生一体,全息相关之共命性 | 第67-73页 |
三、参赞化育,天人调谐之共创性 | 第73-76页 |
第二节 群己之间 | 第76-90页 |
一、推己及人 | 第77-78页 |
二、修己善群 | 第78-81页 |
三、群己会通 | 第81-90页 |
第三章 文化传统与城市生命 | 第90-134页 |
第一节 “天人合一”与城市生存环境 | 第90-103页 |
一、“无以故灭命”与城市生命周期 | 第91-96页 |
二、“无以人灭天”与“城市——自然”边界 | 第96-103页 |
第二节 “活在当下”与城市生活世界 | 第103-119页 |
一、“生活世界”与“生活美学” | 第103-109页 |
二、“活在当下”与城市生活 | 第109-119页 |
第三节 “多元共生”与城市生命精神 | 第119-134页 |
一、传统文化精神与文化生态 | 第119-123页 |
二、“万象共生”与城市文化精神 | 第123-128页 |
三、“多元通和”与城市文化生态 | 第128-134页 |
第四章 儒、释、道与当代城市文化 | 第134-156页 |
第一节 儒家文化与城市交往 | 第134-139页 |
一、儒家伦理特质 | 第134-137页 |
二、儒家之伦与城市交往 | 第137-139页 |
第二节 道家文化与城市养生 | 第139-149页 |
一、“平夷其形”与山水之城 | 第140-144页 |
二、“和弱其气”与城市善治 | 第144-147页 |
三、“将养其神”与诗意的城居 | 第147-149页 |
第三节 佛家文化与城市经济 | 第149-156页 |
一、正命、放下与超越的财富观 | 第151-152页 |
二、互补、共赢的竞争观 | 第152-153页 |
三、无相布施的公益观 | 第153-156页 |
结语:城市理想与文化自觉 | 第156-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74-176页 |
致谢 | 第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