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解纤维素产沼气菌群的研究及在食品剩余物中的应用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3-18页 |
1.2.1 厌氧发酵三阶段原理 | 第13-14页 |
1.2.2 沼气发酵的影响因素 | 第14-16页 |
1.2.3 沼气发酵菌群的研究 | 第16-17页 |
1.2.4 产甲烷菌 | 第17-18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1.3.1 国内外沼气发酵技术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3.2 沼气发酵菌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第二章 高产沼气菌群的筛选及构建 | 第22-32页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22-23页 |
2.1.1 样品采集 | 第22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22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22-23页 |
2.1.4 发酵原料 | 第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2.2.1 样品采集及处理 | 第23页 |
2.2.2 富集培养基的配制 | 第23-24页 |
2.2.3 高产气菌群的构建 | 第24页 |
2.2.4 分析项目及方法 | 第24-25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5-31页 |
2.3.1 菌种富集 | 第25-29页 |
2.3.2 高产气菌群的构建 | 第29-31页 |
2.4 总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发酵过程不同阶段菌群种类的分析 | 第32-48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2-35页 |
3.1.1 实验样品 | 第32页 |
3.1.2 菌株与质粒 | 第32页 |
3.1.3 扩增引物 | 第32-33页 |
3.1.4 分析软件 | 第33页 |
3.1.5 主要试剂 | 第33页 |
3.1.6 主要仪器 | 第33-34页 |
3.1.7 主要溶液与培养基的配制 | 第34-35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5-38页 |
3.2.1 菌群DNA的提取 | 第35页 |
3.2.2 16S rDNA基因的PCR扩增 | 第35-36页 |
3.2.3 目的DNA片段的回收 | 第36页 |
3.2.4 连接反应 | 第36页 |
3.2.5 化学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6-37页 |
3.2.6 质粒转化 | 第37页 |
3.2.7 菌落PCR选取阳性克隆 | 第37页 |
3.2.8 菌群鉴定及结构分析 | 第37-3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6页 |
3.3.1 各阶段菌群16S rDNA文库构建 | 第38-40页 |
3.3.2 发酵各阶段细菌系统进化树及菌群种类 | 第40-43页 |
3.3.3 发酵各阶段古菌系统进化树及菌群种类 | 第43-46页 |
3.4. 总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发酵过程不同阶段菌群数量的分析 | 第48-61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8页 |
4.1.1 样品采集及样品总DNA的提取 | 第48页 |
4.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48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8-51页 |
4.2.1 引物设计 | 第48-49页 |
4.2.2 标准质粒的构建 | 第49-50页 |
4.2.3 荧光定量PCR扩增曲线的建立 | 第50页 |
4.2.4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50-51页 |
4.2.5 熔解曲线分析 | 第51页 |
4.2.6 菌数量的计算 | 第51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1-59页 |
4.3.1 标准质粒的构建 | 第51-53页 |
4.3.2 扩增曲线的建立 | 第53-55页 |
4.3.3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55-56页 |
4.3.4 熔解曲线分析 | 第56-58页 |
4.3.5 菌数量的计算 | 第58-59页 |
4.4 总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高产沼气菌群在食品剩余物中的应用 | 第61-65页 |
5.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61页 |
5.1.1 接种物 | 第61页 |
5.1.2 实验原料 | 第61页 |
5.1.3 实验设备 | 第61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61-62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62-64页 |
5.3.1 不同原料产气总量 | 第62-63页 |
5.3.2 不同原料产沼气甲烷含量 | 第63-64页 |
5.4 总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8页 |
6.1 结论 | 第65-66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