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4页 |
1.1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含蜡原油流变性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2.2 降凝剂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3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吴延原油物性及流变性实验研究 | 第14-31页 |
2.1 实验准备 | 第14-15页 |
2.1.1 实验油样 | 第14页 |
2.1.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14-15页 |
2.2 蜡、胶质、沥青质含量 | 第15页 |
2.3 密度测定 | 第15-17页 |
2.4 比热测定 | 第17-19页 |
2.5 凝点测定 | 第19-21页 |
2.5.1 吴起原油不同加热温度下的凝点 | 第19-20页 |
2.5.2 寨子洼原油不同加热温度下的凝点 | 第20页 |
2.5.3 吴起-寨子洼原油不同加热温度下的凝点 | 第20页 |
2.5.4 野山混合原油不同加热温度下的凝点 | 第20-21页 |
2.5.5 野山-下寺湾混合原油不同加热温度下的凝点 | 第21页 |
2.5.6 野山-下寺湾-南泥湾混合原油不同加热温度下的凝点 | 第21页 |
2.6 原油流变性测量 | 第21-31页 |
2.6.1 吴起原油的流变性测量 | 第23-24页 |
2.6.2 寨子洼原油的流变性测量 | 第24-25页 |
2.6.3 吴起-寨子洼混合原油的流变性测量 | 第25-26页 |
2.6.4 野山混合原油的流变性测量 | 第26-28页 |
2.6.5 野山-下寺湾原油的流变性测量 | 第28-29页 |
2.6.6 野山-下寺湾-南泥湾原油的流变性测量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吴延加剂原油流变性研究 | 第31-69页 |
3.1 最优加剂条件选择 | 第31-45页 |
3.1.1 吴起原油最优加剂条件选择 | 第31-35页 |
3.1.2 寨子洼原油最优加剂条件选择 | 第35-38页 |
3.1.3 野山混合原油最优加剂条件选择 | 第38-42页 |
3.1.4 野山-下寺湾-南泥湾混合原油最优加剂条件选择 | 第42-45页 |
3.2 吴延加剂原油流变性测量 | 第45-51页 |
3.2.1 吴起加剂原油流变性测量 | 第45-46页 |
3.2.2 寨子洼加剂原油流变性测量 | 第46-48页 |
3.2.3 野山加剂原油流变性测量 | 第48-49页 |
3.2.4 野山-下寺湾-南泥湾加剂原油流变性测量 | 第49-51页 |
3.3 加剂原油蜡晶微观特性 | 第51-57页 |
3.3.1 实验系统简介 | 第51页 |
3.3.2 含蜡原油蜡结晶微观特性实验 | 第51-55页 |
3.3.3 原油加剂前后蜡晶微观特性对比 | 第55-57页 |
3.4 降凝剂效果影响因素 | 第57-69页 |
3.4.1 原油的组成 | 第57-59页 |
3.4.2 降凝剂结构性质 | 第59页 |
3.4.3 历史效应对吴起原油降凝剂效果影响 | 第59-63页 |
3.4.4 历史效应对寨子洼原油降凝剂效果影响 | 第63-65页 |
3.4.5 历史效应对野山原油降凝剂效果影响 | 第65-66页 |
3.4.6 历史效应对野山-下寺湾-南泥湾混合原油降凝剂效果影响 | 第66-69页 |
第四章 吴延线运行工况分析 | 第69-78页 |
4.1 吴延线沿线气温与地温 | 第69-71页 |
4.1.1 吴起县气温与地温 | 第69页 |
4.1.2 志丹县气温与地温 | 第69-70页 |
4.1.3 甘泉县气温与地温 | 第70-71页 |
4.1.4 吴起、志丹和甘泉三县气温与地温对比分析 | 第71页 |
4.2 吴延线总传热系数分析 | 第71-75页 |
4.2.1 总传热系数计算 | 第71-72页 |
4.2.2 总传热系数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72-75页 |
4.3 吴延线当量管内径分析 | 第75-78页 |
4.3.1 当量管内径和当量结蜡层厚度计算 | 第75页 |
4.3.2 当量管内径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75-78页 |
第五章 吴延线最优运行方案的制定 | 第78-83页 |
5.1 加剂方案的确定方法 | 第78-80页 |
5.2 加剂方案及分析 | 第80-82页 |
5.2.1 加剂后的运行方案 | 第80-81页 |
5.2.2 加剂方案分析 | 第81-8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结论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附录 | 第88-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