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1.3 本文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4页 |
1.3.1 主要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2章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教育的概述 | 第16-27页 |
2.1 人文教育的内涵 | 第16-18页 |
2.1.1 人文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 第16-17页 |
2.1.2 人文教育是人的超我潜能的教育 | 第17页 |
2.1.3 人文教育是注重综合素质的教育 | 第17页 |
2.1.4 人文教育是具有“隐性”特性的教育 | 第17-18页 |
2.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教育的客观必然性 | 第18-19页 |
2.2.1 人自身的精神渴望 | 第18页 |
2.2.2 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呼唤 | 第18页 |
2.2.3 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逻辑必然 | 第18-19页 |
2.3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19-27页 |
2.3.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教育的伦理依据 | 第19-21页 |
2.3.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教育的其他依据 | 第21-25页 |
2.3.3 高校人文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逻辑起点 | 第25-27页 |
第3章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教育的现状分析 | 第27-33页 |
3.1 高校大学生思想的新特点及问题 | 第27-29页 |
3.1.1 大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增强 | 第27页 |
3.1.2 大学生价值观念多元 | 第27-28页 |
3.1.3 大学生缺失社会责任感 | 第28页 |
3.1.4 大学生心理问题增多 | 第28-29页 |
3.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教育的不足 | 第29-30页 |
2.2.1 对人文教育的认知缺乏统一的认识 | 第29页 |
3.2.2 忽视学生的个体特性 | 第29页 |
3.2.3 忽视人文教育的实效 | 第29-30页 |
3.2.4 忽视人文教育方法上的革新 | 第30页 |
3.3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教育的实践价值 | 第30-33页 |
3.3.1 倡导人的主体性地位 | 第30-31页 |
3.3.2 加强人的心理疏导 | 第31页 |
3.3.3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第31-33页 |
第4章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教育的组织实施 | 第33-38页 |
4.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教育的基本原则 | 第33-34页 |
4.1.1 “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33页 |
4.1.2 情感性的原则 | 第33-34页 |
4.1.3 差异性的原则 | 第34页 |
4.1.4 循序渐进的原则 | 第34页 |
4.1.5 自我教育的原则 | 第34页 |
4.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34-36页 |
4.2.1 集体主义(共性)与个体发展(个性)的教育 | 第34-35页 |
4.2.2 道德意识与审美意识的教育 | 第35页 |
4.2.3 人的潜能与综合素质的教育 | 第35-36页 |
4.3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教育的方法要义 | 第36-38页 |
4.3.1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 第36页 |
4.3.2 尊重人的“自然本性需要”情怀 | 第36-37页 |
4.3.3 关注人的“社会性需要”心理 | 第37页 |
4.3.4 满足人的“自我实现需要”愿望 | 第37-38页 |
第5章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教育的模式构建 | 第38-54页 |
5.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教育的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 第38-41页 |
5.1.1 时代要求 | 第38-39页 |
5.1.2 社会客观现实需要 | 第39-40页 |
5.1.3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教育模式构建的内在要求 | 第40-41页 |
5.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教育模式构建的出发点 | 第41-45页 |
5.2.1 凸显人文教育育人的根本目的 | 第41页 |
5.2.2 探求人文教育的有效路径 | 第41-44页 |
5.2.3 设计人文教育的评价体系和机制 | 第44-45页 |
5.3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教育模式运行的载体研究 | 第45-50页 |
5.3.1 课堂:人文教育的主渠道 | 第45页 |
5.3.2 网络:人文教育的新平台 | 第45-46页 |
5.3.3 教师:人文教育的掌舵人 | 第46-47页 |
5.3.4 社团:人文教育的好园地 | 第47页 |
5.3.5 校园文化:人文教育的肥田沃土 | 第47-48页 |
5.3.6 特色成长辅导室:人文教育的新突破 | 第48-50页 |
5.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文教育实施的有效模式 | 第50-54页 |
5.4.1 心理疏导 | 第50-52页 |
5.4.2 行为规范 | 第52页 |
5.4.3 人生目标规划与实践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