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提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9-12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关于虚假广告的研究成果综述 | 第10-11页 |
1.2.1 国内虚假广告研究成果综述 | 第10-11页 |
1.2.2 国外虚假广告研究成果 | 第11页 |
1.3 课题研究的创新思路及方法 | 第11-12页 |
1.3.1 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2页 |
2. 虚假广告及行政执法概述 | 第12-18页 |
2.1 虚假广告 | 第12-14页 |
2.1.1 虚假广告的概念 | 第12-13页 |
2.1.2 虚假广告的种类 | 第13页 |
2.1.3 虚假广告的表现形式 | 第13-14页 |
2.1.4 虚假广告的认定 | 第14页 |
2.2 虚假广告产生的原因 | 第14-15页 |
2.2.1 广告主与广告经营者 | 第14页 |
2.2.2 广告媒体 | 第14-15页 |
2.2.3 法律 | 第15页 |
2.2.4 监管部门 | 第15页 |
2.2.5 消费者 | 第15页 |
2.3 虚假广告的危害性 | 第15-16页 |
2.4 行政执法 | 第16-18页 |
2.4.1 行政执法的概念 | 第16-17页 |
2.4.2 行政执法的分类 | 第17页 |
2.4.3 行政执法的表现形式 | 第17-18页 |
2.4.4 行政执法的手段 | 第18页 |
3. 目前我国虚假广告现状及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18-30页 |
3.1 虚假广告行政执法 | 第18-22页 |
3.1.1 虚假广告行政执法的依据 | 第18-19页 |
3.1.2 虚假广告行政执法的功能 | 第19-20页 |
3.1.3 虚假广告行政执法的原则 | 第20页 |
3.1.4 虚假广告行政执法的特点 | 第20-22页 |
3.2 我国虚假广告现状的评述 | 第22-23页 |
3.2.1 我国虚假广告的商品种类 | 第22页 |
3.2.2 我国虚假广告的特点 | 第22-23页 |
3.2.3 我国虚假广告的表现形式 | 第23页 |
3.3 从行政执法主体分析问题的原因 | 第23-28页 |
3.3.1 法律方面的原因分析 | 第23-25页 |
3.3.2 监督体制方面的原因分析 | 第25-27页 |
3.3.3 执法方面的原因分析 | 第27-28页 |
3.4 从行政执法客体分析问题的原因 | 第28-30页 |
3.4.1 历史遗留方面的原因 | 第28-29页 |
3.4.2 经济方面的原因 | 第29页 |
3.4.3 虚假广告举证责任分配不当 | 第29页 |
3.4.4 广告媒体与执法机构关系复杂 | 第29-30页 |
3.4.5 法律意识淡薄 | 第30页 |
4. 完善虚假广告行政执法的对策 | 第30-39页 |
4.1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 第30-32页 |
4.1.1 美国对虚假广告的行政监管 | 第30-31页 |
4.1.2 英国对虚假广告的行政监管 | 第31页 |
4.1.3 法国对虚假广告的行政监管 | 第31-32页 |
4.2 完善虚假广告行政执法机关内部建设 | 第32-33页 |
4.2.1 完善虚假广告行政执法的程序监督机制 | 第32-33页 |
4.2.2 建立高素质的虚假广告行政执法队伍 | 第33页 |
4.3 强化虚假广告行政执法机制 | 第33-35页 |
4.3.1 改善虚假广告行政执法的管理机制 | 第33-34页 |
4.3.2 构建完善的虚假广告行政执法监督机制 | 第34-35页 |
4.3.3 建立虚假广告行政执法机构 | 第35页 |
4.4 完善虚假广告行政执法的手段和方式 | 第35-36页 |
4.4.1 实施科学的虚假广告治理方式 | 第35-36页 |
4.4.2 加强对虚假广告的行政诉讼 | 第36页 |
4.4.3 在虚假广告行政执法中运用经济手段 | 第36页 |
4.5 完善虚假广告行政执法的建设 | 第36-39页 |
4.5.1 完善我国广告法制体系 | 第36-37页 |
4.5.2 理清部门权责 | 第37页 |
4.5.3 理顺行政执法体制 | 第37-38页 |
4.5.4 强化全民对虚假广告行政执法的认识 | 第38-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