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1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7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8-11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8-9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民俗文化与民俗文化旅游 | 第11-16页 |
第一节 民俗文化的概念 | 第11页 |
第二节 民俗文化旅游的概念、类型、特征及构成 | 第11-16页 |
一、民俗文化旅游的概念 | 第11-12页 |
二、民俗文化旅游的类型 | 第12页 |
三、民俗文化旅游的特征 | 第12-14页 |
四、民俗文化旅游的构成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6-28页 |
第一节绵阳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区位条件的SWOT 分析 | 第16-20页 |
一、优势分析(Strength) | 第16-18页 |
二、劣势分析(Weakness) | 第18页 |
三、机会分析(Opportunity) | 第18-19页 |
四、威胁分析(Threats) | 第19-20页 |
第二节 绵阳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主要内容及其特色 | 第20-28页 |
一、绵阳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主要内容 | 第20-25页 |
二、绵阳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 | 第25-28页 |
第三章 绵阳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 | 第28-38页 |
第一节 绵阳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 | 第28-30页 |
一、民俗博物馆 | 第28页 |
二、民俗文化村、园 | 第28-29页 |
三、民俗旅游节庆 | 第29-30页 |
第二节 绵阳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 第30-34页 |
一、民俗旅游产品单一,类型不丰 | 第31页 |
二、旅游地缺乏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商品 | 第31-32页 |
三、相关的配套设施不完善,民俗文化旅游景区可进入性差 | 第32页 |
四、民俗旅游景点分散、季节性强,相邻景区间缺乏联动 | 第32-33页 |
五、民俗文化出现传承危机 | 第33页 |
六、绵阳还未成为真正意义的旅游目的地,远距离游客不多 | 第33-34页 |
第三节 绵阳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 第34-38页 |
一、树立民俗旅游观念,全面发掘民俗文化 | 第34-35页 |
二、加强民俗文化旅游宣传,培养民俗文化旅游人才 | 第35-36页 |
三、树立品牌意识,开发民俗文化旅游精品 | 第36页 |
四、完善民俗文化旅游产业链 | 第36-38页 |
第四章 郪汉民俗文化旅游风景区的发展——基于应用民俗学的分析 | 第38-65页 |
第一节 应用民俗学相关理论 | 第38-39页 |
第二节 郪汉民俗文化旅游风景区的应用源分析 | 第39-47页 |
一、民居文化——最纯粹的古街 | 第39-41页 |
二、古老的丧葬文化——郪江崖墓群 | 第41-42页 |
三、原汁原味的庙会文化 | 第42-44页 |
四、道教胜地——云台观 | 第44-45页 |
五、鲁班湖水利风景区 | 第45页 |
六、郪汉民俗文化旅游风景区内其它人文景观 | 第45-46页 |
七、风味食品与土特产 | 第46-47页 |
八、旅游资源自身质量评价 | 第47页 |
第三节 民俗文化旅游风景区发展中应用场的构建 | 第47-60页 |
一、应用源的选择和挖掘 | 第48-49页 |
二、旅游项目开发 | 第49页 |
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 第49-50页 |
四、旅游服务 | 第50页 |
五、郪汉民俗文化旅游风景区发展的成效 | 第50-52页 |
六、郪汉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52-60页 |
第四节 郪江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 第60-65页 |
一、确定目标市场,加大宣传力度 | 第60-61页 |
二、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高景区可进入性 | 第61-62页 |
三、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深入挖掘民俗文化旅游的内涵 | 第62-64页 |
四、加强政府监管,规范旅游企业行为 | 第64-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 | 第69-71页 |
后记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