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17页 |
1.2.1 短历时暴雨气候变化特征 | 第11-13页 |
1.2.2 短历时暴雨极值分布与风险设计 | 第13-14页 |
1.2.3 短历时暴雨天气特征、成因分析及预报 | 第14-17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采用的资料与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2.1 所用资料介绍 | 第19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三章 短历时暴雨特征分析 | 第21-44页 |
3.1 个例选取 | 第21-25页 |
3.2 年际、月际和日变化 | 第25-28页 |
3.2.1 年际变化 | 第25-26页 |
3.2.2 月分布 | 第26-27页 |
3.2.3 日变化 | 第27-28页 |
3.3 高空形势分析 | 第28-33页 |
3.4 西南急流分析 | 第33-34页 |
3.5 CAPE值、K指数、TSE假相当位温分析 | 第34-39页 |
3.6 比湿、露点分析 | 第39-4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短历时暴雨成因分析及预报着眼点 | 第44-83页 |
4.1 1998年7月20~22日武汉短历时暴雨(Ⅰ类) | 第44-52页 |
4.1.1 降雨实况 | 第44页 |
4.1.2 高空形势 | 第44-46页 |
4.1.3 低涡影响分析 | 第46-51页 |
4.1.4 成因与预报着眼点探讨 | 第51-52页 |
4.2 2008年5月3日武汉短历时暴雨(Ⅱ) | 第52-59页 |
4.2.1 降雨量实况 | 第52页 |
4.2.2 高空形势分析 | 第52-54页 |
4.2.3 冷切变分析 | 第54-58页 |
4.2.4 成因与预报着眼点探讨 | 第58-59页 |
4.3 2006年7月11日武汉短历时暴雨(Ⅲ) | 第59-63页 |
4.3.1 雨量实况 | 第59页 |
4.3.2 高空形势分析 | 第59-61页 |
4.3.3 倒槽分析 | 第61-62页 |
4.3.4 成因与预报着眼点探讨 | 第62-63页 |
4.4 2002年7月23日武汉短历时暴雨(Ⅳ) | 第63-68页 |
4.4.1 雨量实况 | 第63页 |
4.4.2 高空分析 | 第63-65页 |
4.4.3 双涡分析 | 第65-67页 |
4.4.4 成因与预报着眼点探讨 | 第67-68页 |
4.5 武汉四类短历时暴雨成因的主要区别及预报指标 | 第68-74页 |
4.6 预报指标2013年应用检验 | 第74-8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0-83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和讨论 | 第83-86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83-84页 |
5.2 本文特色和创新点 | 第84-85页 |
5.3 存在问题讨论 | 第85页 |
5.4 下一步研究计划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
1.1 发表论文 | 第88页 |
1.2 参与课题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