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生命的滋味——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电影的美学阐释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前言 | 第7-10页 |
一 时代背景 | 第7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7-9页 |
三 本文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第一章 阿巴斯电影呈现的美学特征 | 第10-23页 |
第一节 镜头语言的长镜头之美 | 第10-14页 |
一 呈现完整的现实 | 第10-12页 |
二 探寻真实的过程 | 第12-14页 |
第二节 电影的诗性叙述 | 第14-19页 |
一 剧中台词的诗化 | 第15页 |
二 “寻找”的叙事模式 | 第15-17页 |
三 生活流的叙事结构 | 第17-19页 |
第三节 对传统表演方式的重建 | 第19-21页 |
一 回归现实的表演 | 第19-20页 |
二 人物设置的功能性 | 第20-21页 |
第四节 浓厚的人文主义意味 | 第21-23页 |
第二章 阿巴斯电影美学特征的溯源 | 第23-34页 |
第一节 宗教信仰给予的启示 | 第23-28页 |
一 伊朗社会的宗教现状 | 第23-25页 |
二 阿巴斯电影反映的宗教情怀 | 第25-28页 |
第二节 体味生命的滋味 | 第28-33页 |
一 作为存在的生与死 | 第28-30页 |
二 阿巴斯电影的生死观 | 第30-33页 |
第三节 宗教传统与现代主义间的徘徊 | 第33-34页 |
第三章 阿巴斯电影给予的文化反思与现实意义 | 第34-45页 |
第一节 阿巴斯电影带来的文化反思 | 第34-36页 |
一 作为批判文化同质的话语 | 第34-36页 |
第二节 阿巴斯电影的现实意义 | 第36-45页 |
一 阿巴斯电影的成功模式 | 第36-38页 |
二 中国电影的现状 | 第38-41页 |
三 中国电影的借鉴之道 | 第41-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专著 | 第46-47页 |
期刊、论文类 | 第47-49页 |
附录1 阿巴斯电影年表以及获奖情况 | 第49-50页 |
附录2 阿巴斯参与编剧或剪辑的影片 | 第50-51页 |
后记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