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DM可见光通信中改善非线性失真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1 绪论 | 第9-14页 |
| 1.1 可见光通信概述 | 第9-10页 |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3.1 LED非线性特性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3.2 降PAPR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2 OFDM通信技术基本原理 | 第14-24页 |
| 2.1 多载波调制技术 | 第14-15页 |
| 2.2 OFDM子载波的正交性 | 第15-16页 |
| 2.3 OFDM的系统模型 | 第16-21页 |
| 2.4 OFDM技术的优缺点 | 第21-23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3 LED非线性特性对OFDM信号的影响 | 第24-32页 |
| 3.1 LED的非线性模型 | 第24-28页 |
| 3.1.1 LED的非线性特性 | 第24-26页 |
| 3.1.2 光通信中的LED非线性建模 | 第26-28页 |
| 3.2 LED非线性特性对通信的影响分析 | 第28-31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4 OFDM的高峰均功率比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 第32-47页 |
| 4.1 高峰均功率比产生的原理和影响 | 第32-33页 |
| 4.2 峰均功率比的定义及其分布 | 第33-35页 |
| 4.3 降低高峰均功率比的方法 | 第35-46页 |
| 4.3.1 信号畸变技术 | 第35-40页 |
| 4.3.2 概率类技术 | 第40-44页 |
| 4.3.3 编码类技术 | 第44-46页 |
| 4.4 降PAPR技术的评价标准 | 第46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5 基于幅度编码畸变技术的降低峰均功率比技术 | 第47-54页 |
| 5.1 幅度编码畸变技术原理 | 第47-50页 |
| 5.2 系统设计 | 第50-51页 |
| 5.2.1 哈特莱变换 | 第50-51页 |
| 5.2.2 系统模型 | 第51页 |
| 5.3 幅度编码畸变技术的仿真验证 | 第51-53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54-56页 |
| 6.1 总结 | 第54-55页 |
| 6.2 展望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