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树木溃疡病发生概况 | 第10页 |
1.1.2 葡萄座腔菌属概述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2.1 Botryosphaeria 及相关真菌分类的研究历史 | 第11页 |
1.2.2 Botryosphaeria 与树木溃疡病害 | 第11-12页 |
1.2.3 真菌 rDNA-ITS 技术概况 | 第12-13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2 河北省树木溃疡病病原真菌系统分类研究 | 第15-3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5-19页 |
2.1.1 病害标本的采集与病原菌分离 | 第15页 |
2.1.2 病原菌纯化 | 第15-16页 |
2.1.3 试验材料 | 第16-18页 |
2.1.4 病原菌的形态鉴定 | 第18页 |
2.1.4.1 培养学特征观察 | 第18页 |
2.1.4.2 WA 培养基上的子实体形成 | 第18页 |
2.1.4.3 子实体形态特征的观察 | 第18页 |
2.1.5 病原菌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18-19页 |
2.1.5.1 菌种的液体培养 | 第18页 |
2.1.5.2 病原菌 DNA 的提取 | 第18-19页 |
2.1.5.3 rDNA-ITS 片段扩增及序列测定 | 第19页 |
2.1.5.4 系统发育分析 | 第19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19-33页 |
2.2.1 病原菌的培养学、形态学特征及鉴定 | 第19-28页 |
2.2.1.1 病原菌的培养学特征 | 第19-21页 |
2.2.1.2 形态特征及鉴定 | 第21-28页 |
2.2.2 rDNA-ITS 片段扩增及序列测定 | 第28-29页 |
2.2.3 rDNA-ITS 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29-33页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33-36页 |
3 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6-4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6-40页 |
3.1.1 菌株的采集与分离培养 | 第36-38页 |
3.1.2 菌株的形态学鉴定 | 第38页 |
3.1.3 真菌 DNA 提取 | 第38页 |
3.1.4 rDNA-ITS、EF-1α序列扩增与多基因联合分析 | 第38-39页 |
3.1.5 RAPD/ISSR 扩增与分析 | 第39-4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7页 |
3.2.1 形态观察和鉴定结果 | 第40页 |
3.2.2 序列分析和鉴定结果 | 第40-43页 |
3.2.3 Botryosphaeria dothidea 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3-47页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47-49页 |
3.3.1 结论 | 第47-48页 |
3.3.2 讨论 | 第48-49页 |
4 M13 分子标记快速区分树木溃疡病病原真菌的种类 | 第49-58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50-52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50-51页 |
4.1.2 DNA 提取 | 第51页 |
4.1.3 rDNA-ITS 基因部分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51-52页 |
4.1.3.1 rDNA-ITS 的 PCR 扩增 | 第51-52页 |
4.1.3.2 系统发育分析 | 第52页 |
4.1.4 微卫星引物 M13 对菌株的 PCR 扩增及检测 | 第52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7页 |
4.2.1 rDNA-ITS 基因部分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52-55页 |
4.2.2 M13 引物的 PCR 扩增 | 第55-57页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57-58页 |
5 结论 | 第58-60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8-59页 |
5.2 主要创新点 | 第59页 |
5.3 今后的研究方向与目标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