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代地层展布及油气远景探讨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地层展布 | 第11-13页 |
1.2.2 存在问题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6-22页 |
2.1 区域构造位置 | 第16-17页 |
2.2 区域构造运动 | 第17-18页 |
2.3 区域断裂特征 | 第18-19页 |
2.4 区域岩浆特征 | 第19-22页 |
3 地层层序划分 | 第22-27页 |
3.1 地震剖面反射波组特征 | 第22-25页 |
3.2 地层层序的划分 | 第25-27页 |
3.2.1 地震层序的划分 | 第25-26页 |
3.2.2 地层层序的标定 | 第26-27页 |
4 中生代地层展布 | 第27-47页 |
4.1 三大“凸起”性质 | 第27-29页 |
4.1.1 雁荡凸起 | 第27-28页 |
4.1.2 台北凸起和观音凸起 | 第28-29页 |
4.2 平面展布特征 | 第29-30页 |
4.3 剖面分布特征 | 第30-33页 |
4.3.1 侏罗系展布特征 | 第31-32页 |
4.3.2 白垩系展布特征 | 第32-33页 |
4.4 海-陆中生代地层对比 | 第33-44页 |
4.4.1 陆域中生界岩相组合与分布特征 | 第33-39页 |
4.4.2 海域中生界岩相组合与分布特征 | 第39-42页 |
4.4.3 钓鱼岛隆褶带上中生界地层的推断 | 第42页 |
4.4.4 海陆地层差异 | 第42-44页 |
4.5 三叠纪地层探讨 | 第44-47页 |
5 中生代盆地构造特征 | 第47-58页 |
5.1 盆地构造样式 | 第47-48页 |
5.2 断裂发育特征 | 第48-54页 |
5.2.1 断裂形成期次分析 | 第48页 |
5.2.2 断层平面展布特征 | 第48-51页 |
5.2.3 主要断裂特征 | 第51-54页 |
5.3 火成岩发育特征 | 第54-58页 |
5.3.1 火成岩分布 | 第54-55页 |
5.3.2 火成岩活动 | 第55-58页 |
6 中生界油气地质条件及勘探前景 | 第58-72页 |
6.1 油气地质条件分析 | 第58-67页 |
6.1.1 烃源岩条件 | 第58-66页 |
6.1.2 储盖条件 | 第66页 |
6.1.3 储盖组合探讨 | 第66-67页 |
6.2 中生界油气远景区预测 | 第67页 |
6.3 台北低凸起油气有利区分析 | 第67-72页 |
6.3.1 形成与演化 | 第67-71页 |
6.3.2 局部构造特征 | 第71页 |
6.3.3 油气远景区 | 第71-72页 |
7 结论及存在问题 | 第72-74页 |
7.1 结论 | 第72-73页 |
7.2 存在问题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