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观光园规划方法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8-1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8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5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0页 |
2 农业观光园概述 | 第10-14页 |
2.1 农业观光园的涵义 | 第10-11页 |
2.2 农业观光园区的特点 | 第11-12页 |
2.2.1 综合效益显著 | 第11页 |
2.2.2 季节性和地域性 | 第11页 |
2.2.3 内容广博性 | 第11-12页 |
2.3 农业观光园的分类 | 第12页 |
2.4 观光农业的功能 | 第12-14页 |
2.4.1 生产功能 | 第12-13页 |
2.4.2 生态维护功能 | 第13页 |
2.4.3 农业科学教育功能 | 第13页 |
2.4.4 观光休闲娱乐功能 | 第13-14页 |
3 我国农业观光园发展现状研究 | 第14-20页 |
3.1 经验借鉴 | 第14-18页 |
3.1.1 典型成功案例研究 | 第14-17页 |
3.1.2 成功经验总结 | 第17-18页 |
3.2 现存问题 | 第18-19页 |
3.2.1 选址盲目,空间分布不合理 | 第18页 |
3.2.2 功能分区不合理 | 第18页 |
3.2.3 景观设计问题多 | 第18页 |
3.2.4 旅游项目趋同 | 第18页 |
3.2.5 配套设施不达标 | 第18-19页 |
3.2.6 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 第19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19-20页 |
4 相关规划理论和原则 | 第20-25页 |
4.1 相关理论体系的构建 | 第20-22页 |
4.1.1 生态学理论 | 第20-21页 |
4.1.2 景观美学理论 | 第21页 |
4.1.3 旅游学理论 | 第21页 |
4.1.4 永续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4.1.5 城乡规划理论 | 第22页 |
4.1.6 园林规划设计理论 | 第22页 |
4.1.7 农业科学 | 第22页 |
4.2 规划设计原则 | 第22-25页 |
4.2.1 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 | 第23页 |
4.2.2 生态优先,适度开发 | 第23页 |
4.2.3 多重兼顾,协调发展 | 第23-24页 |
4.2.4 多样创新,兼顾季节 | 第24-25页 |
5 前期策划研究 | 第25-30页 |
5.1 农业园区的选址 | 第25-29页 |
5.1.1 选址的影响因素 | 第25-28页 |
5.1.2 不同类型园区选址特征 | 第28页 |
5.1.3 选址方法 | 第28-29页 |
5.2 基础资料分析 | 第29-30页 |
5.3 相关法律规范 | 第30页 |
6 规划内容要素分析 | 第30-42页 |
6.1 规划总体定位 | 第30-31页 |
6.2 园区功能布局 | 第31-33页 |
6.2.1 功能布局的要点 | 第31-32页 |
6.2.2 典型功能分区 | 第32-33页 |
6.2.3 布局形式 | 第33页 |
6.3 道路交通规划 | 第33-35页 |
6.3.1 外部引导线设计 | 第34页 |
6.3.2 出入口规划设计 | 第34-35页 |
6.3.3 内部道路规划设计 | 第35页 |
6.4 景观规划 | 第35-39页 |
6.4.1 设计要素组成 | 第35-36页 |
6.4.2 景观设计的一般方法 | 第36-37页 |
6.4.3 农业景观的运用 | 第37-39页 |
6.5 旅游规划 | 第39-41页 |
6.5.1 主要旅游项目 | 第40页 |
6.5.2 游线设计 | 第40-41页 |
6.5.3 游人容量控制 | 第41页 |
6.6 工程设施规划 | 第41-42页 |
7 结论、不足与展望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5-46页 |
作者简历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