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基于Blake-kozeny层流理论的错流胶团强化超滤渗透通量模型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插图索引第11-12页
附表索引第12-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30页
    1.1 膜分离技术概述第13-20页
        1.1.1 膜分离技术的发展第13-14页
        1.1.2 几种常用的膜分离技术第14-20页
    1.2 超滤技术概述第20-22页
        1.2.1 超滤过程原理第20-21页
        1.2.2 超滤术语及过程参数第21页
        1.2.3 浓差极化与膜污染第21-22页
        1.2.4 浓差极化与膜污染防治措施第22页
    1.3 超滤操作方式第22-24页
        1.3.1 重过滤第22-23页
        1.3.2 间歇错流第23页
        1.3.3 连续错流第23-24页
    1.4 超滤过程的数学描述第24-30页
        1.4.1 Kedem-Katchalsky 现象学模型第24-25页
        1.4.2 孔模型第25-26页
        1.4.3 阻力串联模型第26-27页
        1.4.4 浓差极化模型(凝胶层模型)第27页
        1.4.5 渗透压模型第27-28页
        1.4.6 动态膜污染模型第28-30页
第2章 胶团强化超滤通量模型第30-40页
    2.1 胶团强化超滤概述第30-34页
        2.1.1 表面活性剂第30-34页
        2.1.2 胶团强化超滤原理第34页
    2.2 影响胶团强化超滤过程的因素第34-36页
        2.2.1 表面活性剂的种类第34-35页
        2.2.2 表面活性剂浓度第35页
        2.2.3 污染物浓度第35页
        2.2.4 膜第35-36页
        2.2.5 电解质第36页
        2.2.6 压力第36页
    2.3 胶团强化超滤通量模型第36-38页
        2.3.1 模型Ⅰ--凝胶模型第36-37页
        2.3.2 模型Ⅱ--阻力串联模型第37页
        2.3.3 模型Ⅲ--神经网络模型第37-38页
        2.3.4 模型Ⅳ--模糊逻辑模型第38页
    2.4 本章小结第38-40页
第3章 基于 Blake-kozeny 层流理论错流胶团强化超滤通量模型第40-45页
    3.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40页
    3.2 研究内容第40页
    3.3 模型的理论推导第40-45页
        3.3.1 模型推导的前提第40页
        3.3.2 浓缩液不回流的渗透通量模型推导第40-43页
        3.3.3 浓缩液回流的渗透通量模型推导第43-45页
第4章 试验设计与结果分析第45-58页
    4.1 试验设计第45-49页
        4.1.1 进料液配制第45页
        4.1.2 超滤单元第45-46页
        4.1.3 试验方案第46-47页
        4.1.4 指标的分析测定第47页
        4.1.5 药品及设备第47-49页
        4.1.6 膜的清洗和养护第49页
    4.2 比阻的确定第49-51页
    4.3 膜固有阻力的确定第51页
    4.4 污染层浓度的确定第51-53页
        4.4.1 浓缩液不回流时污染层浓度φ值的确定第51-52页
        4.4.2 浓缩液回流时污染层浓度φ值的确定第52-53页
    4.5 污染阻力的确定第53-54页
        4.5.1 浓缩液不回流时污染阻力的确定第53-54页
        4.5.2 浓缩液回流时污染阻力的确定第54页
    4.6 渗透通量的确定第54-56页
        4.6.1 浓缩液不回流时渗透通量的确定第55页
        4.6.2 浓缩液回流时渗透通量的确定第55-56页
    4.7 本章小结第56-58页
总结和展望第58-60页
    研究结论第58-59页
    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5页
附录 A 命名第65-67页
附录 B 硕士期间所发论文第67-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解偶联剂(TCS)对污泥减量化及出水水质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岳阳南湖水质保障工程措施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