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导论 | 第8-13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问题提出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11页 |
1.4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1-12页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第2章 中国农村反贫困的历史进程及中部农村贫困的审视 | 第13-27页 |
2.1 中国农村传统扶贫范式的历史进程 | 第13-16页 |
2.1.1 1978年—1985年:制度改革推动扶贫阶段 | 第14-15页 |
2.1.2 1986年—1993年:“输血式”扶贫阶段 | 第15页 |
2.1.3 1994年—2000年:“造血式”扶贫阶段 | 第15-16页 |
2.1.4 2001年—2010年为综合扶贫阶段 | 第16页 |
2.2 中部农村贫困现状及形成的原因 | 第16-19页 |
2.2.1 自然条件和农村经济水平低下的制约 | 第16-17页 |
2.2.2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缺失的制约 | 第17-18页 |
2.2.3 教育水平落后、人口素质差导致农村反贫困力量不足 | 第18页 |
2.2.4 当前中部农村贫因的新特点:反贫困行动的重中之重 | 第18-19页 |
2.3 中部农村反贫困范式转换的必要性 | 第19-27页 |
2.3.1 中国农村反贫困的成就及局限性 | 第19-21页 |
2.3.2 中部农村反贫困的严峻现实和制约因素 | 第21-24页 |
2.3.3 中国农村传统反贫困范式审视:特点、问题与缺陷 | 第24-27页 |
第3章 中部农村反贫困范式转换的制度困境及原因分析 | 第27-35页 |
3.1 中国农村反贫困的基本模式 | 第27-29页 |
3.1.1 开发式反贫困 | 第27页 |
3.1.2 小额信贷反贫困 | 第27-28页 |
3.1.3 异地开发反贫困 | 第28-29页 |
3.1.4 定点帮扶对口反贫困 | 第29页 |
3.2 中部农村反贫困范式转换的制度困境及原因分析 | 第29-35页 |
3.2.1 传统反贫困制度的路径依赖 | 第29-30页 |
3.2.2 非正式制度安排的缺失 | 第30页 |
3.2.3 中部地区农村反贫困政策及资源分配格局的弱势 | 第30-32页 |
3.2.4 意愿反贫困制度供给与实际反贫困制度供给的差异 | 第32-34页 |
3.2.5 我国的贫困治理理论滞后于我国扶贫开发实践 | 第34-35页 |
第4章 国外反贫困理论及范式转换的研究及借鉴 | 第35-45页 |
4.1 国外贫困治理理论的基本范式 | 第35-38页 |
4.1.1 马克思主义的制度贫困理论 | 第35-36页 |
4.1.2 西方经济学的贫困治理理论 | 第36-37页 |
4.1.3 西方社会学的贫困治理理论 | 第37-38页 |
4.2 西方贫困治理理论的范式转换 | 第38-40页 |
4.2.1 从宏观范式到微观范式 | 第38页 |
4.2.2 从经济学范式到社会人文范式的转变 | 第38-39页 |
4.2.3 从制度范式到素质、权利范式的转换 | 第39-40页 |
4.3 国外反贫困模式的比较与启示 | 第40-45页 |
4.3.1 发达国家反贫困模式特点 | 第40-41页 |
4.3.2 发展中国家反贫困模式及特点 | 第41-42页 |
4.3.3 国外反贫困模式的启示 | 第42-45页 |
第5章 实现中部农村反贫困范式转换的制度保障 | 第45-53页 |
5.1 中部农村反贫困范式转换的制度保障 | 第45-47页 |
5.1.1 克服农村反贫困制度供给的地区差异性 | 第45-46页 |
5.1.2 充分发挥反贫困范式转换的制度作用 | 第46页 |
5.1.3 逐渐实现由政策性反贫困向制度性反贫困的体制性转变 | 第46-47页 |
5.2 中部地区农村反贫困的政策建议 | 第47-49页 |
5.2.1 加快发展中部地区农村经济 | 第47页 |
5.2.2 加大政府对反贫困的资金投入 | 第47页 |
5.2.3 充分开发利用农村人力资本 | 第47-48页 |
5.2.4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 第48页 |
5.2.5 完善农民公共物品需求和利益表达机制 | 第48页 |
5.2.6 加强产业开发反贫困政策 | 第48页 |
5.2.7 加大反贫困领域的国际合作力度的政策 | 第48-49页 |
5.3 探索中部地区农村反贫困的新模式 | 第49-51页 |
5.3.1 “政府+中介组织+贫困农户”反贫困模式 | 第49页 |
5.3.2 ”发达地区补贫困地区的反贫困模式 | 第49-50页 |
5.3.3 城市带动农村的反贫困模式 | 第50页 |
5.3.4 以工补农的反贫困模式 | 第50-51页 |
5.4 中部农村贫困地区反贫困新模式的实践 | 第51-53页 |
5.4.1 社会服务模式 | 第51页 |
5.4.2 教育培训模式 | 第51页 |
5.4.3 产业发展模式 | 第51-52页 |
5.4.4 小额信贷模式 | 第52页 |
5.4.5 移民搬迁模式 | 第52-5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4页 |
6.1 结论 | 第53页 |
6.2 展望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