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4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 第13-1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5 创新点和不足 | 第14-16页 |
1.5.1 创新点 | 第14页 |
1.5.2 不足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紫菜产业的发展 | 第16-22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6页 |
2.1.1 紫菜 | 第16页 |
2.1.2 条斑紫菜 | 第16页 |
2.2 国外紫菜产业的发展 | 第16-18页 |
2.2.1 国外紫菜产业发展历程 | 第16-17页 |
2.2.2 国外紫菜产业发展政策 | 第17-18页 |
2.3 国内紫菜产业的发展 | 第18-22页 |
2.3.1 国内紫菜产业的发展历程 | 第18-20页 |
2.3.2 国内紫菜产业的发展现状 | 第20页 |
2.3.3 国内紫菜产业发展的启示 | 第20-22页 |
第三章 海安县条斑紫菜企业的经营现状 | 第22-32页 |
3.1 海安县紫菜产业的发展 | 第22-25页 |
3.1.1 海安县紫菜产业发展历程 | 第22-23页 |
3.1.2 海安县条斑紫菜产业发展情况 | 第23-25页 |
3.2 海安县条斑紫菜企业的生产规模 | 第25-27页 |
3.3 海安县条斑紫菜企业的市场布局 | 第27页 |
3.4 海安县条斑紫菜企业的SWOT分析 | 第27-32页 |
3.4.1 优势因素分析 | 第27-28页 |
3.4.2 劣势因素分析 | 第28-29页 |
3.4.3 机会因素分析 | 第29-30页 |
3.4.4 威胁因素分析 | 第30页 |
3.4.5 海安县条斑紫菜企业SWOT分析结论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海安县条斑紫菜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 第32-38页 |
4.1 海安县条斑紫菜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2-35页 |
4.1.1 种质老化,缺乏良种应用 | 第32页 |
4.1.2 养殖传统,缺乏科学意识 | 第32-33页 |
4.1.3 环境恶化,水质状况变差 | 第33页 |
4.1.4 销路不畅,缺乏出口渠道 | 第33页 |
4.1.5 技术落后,规模程度不高 | 第33-34页 |
4.1.6 投入不足,科研力度不够 | 第34页 |
4.1.7 人员问题,劳工结构不好 | 第34-35页 |
4.1.8 行业问题,体系不够完善 | 第35页 |
4.2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5-38页 |
4.2.1 种质创新能力不强 | 第36页 |
4.2.2 养殖技术不高 | 第36页 |
4.2.3 环保重视程度不高 | 第36页 |
4.2.4 品牌意识不强 | 第36页 |
4.2.5 技术与市场不稳定 | 第36-37页 |
4.2.6 财政支持力度不够 | 第37页 |
4.2.7 缺乏专业人才 | 第37页 |
4.2.8 缺乏行之有效的行业管理政策 | 第37-38页 |
第五章 促进海安县条斑紫菜企业发展的对策 | 第38-46页 |
5.1 重视条斑紫菜良种培育、应用和推广工作 | 第38页 |
5.2 控制养殖面积,提高科学养殖意识 | 第38-39页 |
5.3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强环境检测 | 第39页 |
5.4 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增加销售渠道 | 第39-40页 |
5.5 加快条斑紫菜科技成果转化、完善销售市场 | 第40页 |
5.6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争取早日全面进入国际市场 | 第40-41页 |
5.6.1 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 第41页 |
5.6.2 利用科研促进产业升级 | 第41页 |
5.7 加强人才培养,引进高层人才 | 第41-42页 |
5.8 建立并完善条斑紫菜管理服务体系 | 第42-46页 |
5.8.1 构筑有效的行业管理体系 | 第42-43页 |
5.8.2 建立和完善紫菜产业政策 | 第43-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件: 调查问卷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