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概况 | 第12-17页 |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相关概念及内涵 | 第12-13页 |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特点和功能 | 第13-14页 |
·国外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发展概况 | 第14-15页 |
·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发展概况 | 第15-17页 |
·水土保持效益研究概况 | 第17-22页 |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水土保持效益研究概况 | 第17-19页 |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效益研究概况 | 第19-22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2-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研究对象选择 | 第23页 |
·数据来源 | 第23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3-24页 |
·技术路线 | 第24页 |
·创新点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壤侵蚀的关系研究 | 第25-40页 |
·土地利用及土壤侵蚀量特征 | 第25-26页 |
·治理前土地利用及土壤侵蚀量特征 | 第25页 |
·治理后土地利用及土壤侵蚀量特征 | 第25-26页 |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侵蚀特征研究 | 第26-36页 |
·治理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侵蚀特征 | 第26-30页 |
·治理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侵蚀特征 | 第30-35页 |
·治理前后基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侵蚀特征的对比分析 | 第35-36页 |
·基于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壤侵蚀关系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策略 | 第36页 |
·不同侵蚀强度土地土壤侵蚀特征分析 | 第36-40页 |
·不同侵蚀强度占地面积和土壤侵蚀量的关系 | 第36-38页 |
·不同侵蚀强度占地率和侵蚀模数的关系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土地利用方式与拦蓄径流的关系研究 | 第40-48页 |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拦蓄径流特征分析 | 第40-42页 |
·建模过程 | 第40页 |
·结果分析 | 第40-42页 |
·不同耕地利用方式与拦蓄径流的关系 | 第42-43页 |
·建模过程 | 第42页 |
·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不同植物措施利用方式与拦蓄径流的关系 | 第43-47页 |
·建模过程 | 第43-44页 |
·结果分析 | 第44-47页 |
·基于土地利用方式与拦蓄径流关系的土地利用调整策略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土地利用方式与拦截泥沙的关系研究 | 第48-54页 |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拦截泥沙的关系 | 第48-50页 |
·建模过程 | 第48页 |
·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不同耕地利用方式与拦截泥沙的关系 | 第50-51页 |
·建模过程 | 第50页 |
·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不同植物措施利用方式与拦截泥沙的关系 | 第51-53页 |
·建模过程 | 第51-52页 |
·结果分析 | 第52-53页 |
·基于土地利用方式与拦截泥沙关系的土地利用调整策略 | 第53-54页 |
第六章 不同水保措施的设计策略和减蚀效益研究 | 第54-60页 |
·不同水保措施的特征分析 | 第54页 |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设计策略 | 第54-57页 |
·坡改梯措施设计策略 | 第55-56页 |
·水土保持林措施设计策略 | 第56页 |
·经果林措施设计策略 | 第56页 |
·封禁治理措施设计策略 | 第56页 |
·保土耕作措施设计策略 | 第56-57页 |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减蚀效益 | 第57-58页 |
·建模过程 | 第57页 |
·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基于水土保持措施减蚀效益的水土流失调控策略 | 第58-60页 |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 第60-63页 |
·总结 | 第60-61页 |
·存在问题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