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 ·小麦全蚀病 | 第10-11页 |
| ·小麦全蚀病菌 | 第10页 |
| ·小麦全蚀病在国内外的发生情况 | 第10-11页 |
| ·小麦全蚀病菌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 第11页 |
| ·丝状真菌遗传转化的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 ·显微注射法 | 第12页 |
| ·激光微束穿孔法 | 第12-13页 |
| ·醋酸理法 | 第13页 |
| ·基因枪法 | 第13页 |
| ·电击法 | 第13页 |
| ·PEG-CaC12 法 | 第13页 |
| ·转座法 | 第13-14页 |
| ·REMI 法 | 第14页 |
| ·ATMT 法 | 第14-16页 |
| ·农杆菌介导丝状真菌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 ·根癌农杆菌生物学特性 | 第16页 |
| ·根癌农杆菌的转化机理 | 第16-17页 |
|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丝状真菌转化的特点 | 第17页 |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7页 |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19-33页 |
| ·材料 | 第19-24页 |
| ·菌株和载体 | 第19页 |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19-20页 |
| ·小麦全蚀菌转化所需的试剂和培养基的配制 | 第20-22页 |
| ·分子生物学检测所需试剂的配制 | 第22-24页 |
| ·方法 | 第24-33页 |
| ·潮霉素抑制小麦全蚀病菌生长的最佳浓度筛选 | 第24页 |
| ·玻璃纸、硝化纤维素膜对全蚀病菌生长的影响 | 第24页 |
| ·头孢霉素抑制农杆菌生长的最佳浓度筛选 | 第24-25页 |
| ·农杆菌介导全蚀病菌的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25页 |
| ·农杆菌介导全蚀病菌的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 第25页 |
| ·不同转化子各代的生长情况 | 第25-26页 |
| ·转化子的有丝分裂稳定性分析 | 第26页 |
| ·全蚀病菌菌丝体DNA 的提取 | 第26页 |
| ·载体pBIG2RHPH2-GFP-GUS 的质粒提取 | 第26-27页 |
| ·转化子的PCR 检测 | 第27-29页 |
| ·转化子的Southern 杂交 | 第29-32页 |
| ·转化子的荧光显微观察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3-41页 |
| ·潮霉素抑制小麦全蚀病菌生长的最佳浓度筛选 | 第33-34页 |
| ·玻璃纸、硝化纤维素膜对全蚀病菌生长的影响 | 第34-35页 |
| ·头孢霉素抑制农杆菌生长的最佳浓度筛选 | 第35页 |
| ·转化体系的优化 | 第35页 |
| ·不同转化子各代的生长情况 | 第35-36页 |
| ·转化子的有丝分裂稳定性分析 | 第36页 |
| ·野生全蚀菌和转化子DNA 的提取 | 第36-37页 |
| ·转化子中T-DNA 插入的PCR 检测 | 第37-38页 |
| ·小麦全蚀病菌转化子T-DNA 插入的Southern 杂交检测 | 第38-40页 |
| ·野生型全蚀菌和转化子基因组DNA 的限制性酶切 | 第38-39页 |
| ·转化子基因组DNA 杂交分析 | 第39-40页 |
| ·小麦全蚀病菌转化子的荧光显微观察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讨论 | 第41-43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 缩略语表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